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过分雕饰,却流传千古,因为他是真情流露,就如苏轼的评价:“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发自肺腑之言,我们每个人都能读懂,都能读进我们的心底深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可能永远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不是很清楚这个自注的意思,不由想了解一下孟郊的平生,是什么样的的情景,什么样的人生际遇,让孟郊为我们留下了歌颂母亲的千古佳话。
经过一番查阅后了解到,孟郊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之后,社会混乱不堪,百姓生活受到很大冲击,其生平事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他的诗作;二是正史当中的记载。
孟郊,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
这样一个家庭出身,如此性格的人,身处那个时代,可想而知,没什么朋友,考试也不中,甚至连个乡贡进士(地方考试)也考不上。
直到他四十一岁那年,才考中乡贡进士,有资格进京参加全国考试。可是连考了两次都不中,到四十六岁那年,奉母亲之命第三次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
考中后,孟郊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又过了几年,已经五十岁的孟郊,终于混了个官职,溧阳尉,县里的三把手,溧阳即今江苏溧阳县。然后把母亲接到溧阳奉养余年,有感而发,才做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游子吟》。
要知道,在当时去长安参加一次考试少则几月,多则半年的时间,甚至更远。再加上进京之前在州府的考试,还有各处游历、求学,在五十岁以前,孟郊确实可以称之为一个游子,而且他早年丧父,中年丧妻,可以说陪伴支持他的只有他的老母亲。
所以他能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叹实在不令人奇怪。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我们来推测一下当时孟郊的心情、心境,当时自己已年近五十,而老母估计业已是七八十岁了。一方面感叹自己一生如此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一方面又感激老母这些年来对于自己的养育之恩、支持之情。
虽然自己现在稍微安定下来,能够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尽孝,可是自己这如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如何能够报答母亲如三春阳光普照的恩情呢?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如此,幼年之时在母亲的养育教导下一点点成长,成年之后为了生计四处漂泊,等到半生已过安定下来,才想起来报答母亲,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母亲从怀胎十月开始一直在为你默默付出,直至人生的终点;而我们对于父母却只是索求,即使有一点微弱的孝心,又如何能够和母亲对我们如春晖般的恩情相比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不要淡忘的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因为我们可能永远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多回家陪陪自己的父母,哪怕多给他们打一个电话,报一声平安,安其心,顺其意,让母亲安享晚年。
参考:《新唐书》、《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