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就包括“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尽力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等内容。
牛晓宇
1月23日,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牛晓宇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大背景之下,构建生育友好型医院,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是重要的内涵要素。
华西附二院
加强围孕期健康保障
提高无痛分娩及产后康复率
事实上,四川早已在建设“生育友好型医院”上作出了规划部署和诸多努力。
“生育友好型医院”是在国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高生育医疗服务水平的政策下衍生而来的。目前来说,公认的是有足够医疗能力的前提下,打造一站式孕产服务、倡导人性化医疗、优化孕产妇就诊及分娩体验等的医院建设目标。
牛晓宇告诉记者,目前,诸如孕期特色服务、人性化医疗等在四川省的普及率并不低。此外,由于分娩损伤后慢性共病因素累积带来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记者获悉,牛晓宇主持申报的“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专项立项支持。目前该项目已经结题,产生了不少在女性盆底健康维护方面的可应用于基层保健服务的科研成果。
“在分娩这件事上,被大多数人熟知就是‘无痛分娩’,但实际上还有‘导乐’等‘舒适分娩’的方式,目的之一就是减低分娩疼痛,同时增加未来再次顺利妊娠的机会。”
牛晓宇建议,在未来,要加强对孕前、孕产期、新生儿及产后保健专科建设投入力度,鼓励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保健服务,同时,提升大家对于无痛分娩的认知,增加医保对于住院分娩总费用和门诊产后康复的覆盖比例和范围,减低家庭的生育支出。
牛晓宇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高龄生育比例增加,孕期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率增高,这一类的生育过程往往包含较多患者个性化的需求、非基本医疗的特需服务项目,因此,住院生育医疗费用差异较大。
“所以,医保局对产科医疗服务的DRG支付要体现产科医疗服务的价值,否则,可能会降低产科医护人员收治疑难危重患者的积极性,也会限制学科发展。”
对此,她提出了三点建议,即:医保部门对产科服务给予多种“付费模式”,部分患者可以继续按照项目付费标准支付医疗机构的服务;部分患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产科疑难危重患者按照DRG支付时,应增加一定“系数”,以解决产科服务项目的定价偏低的问题,确保学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何谓DRG?通过查询,记者得知,DRG(Diagnosis-Related Groups)即诊断相关组,是一种基于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有人解释其为“按病种定额付费”的模式。通过将疾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组别的疾病在医保支付上会有所区别。这种支付方式旨在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位于四川宜宾的一家医院儿科门诊
提升儿科服务能力
守护儿童健康
近年来,大家一直关注“儿科医生荒”问题。相对于现有儿童患者,儿科医生严重不足,儿科医生压力大、诊疗难度偏高、工作待遇相对偏低、人才流失较高,这是目前省内儿科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牛晓宇说:“一遇到秋冬季疾病高峰,儿科门、急诊就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也反映出了儿科医师的供需矛盾。问题的背后,涉及到儿科学系曾经的缺失,以及我们医师培养时间长的问题。”
医生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职业,这一点,牛晓宇深有体会。“儿科医生的压力比其他很多科室都要更大,因为孩子表达能力差,儿科素来有‘哑科’之称。就诊时,小患者可能会哭闹不止、配合程度低,这又增加了医生的看诊难度,同时患儿家属容忍度偏低,纠纷数量高。儿科医生的收入又相对偏低,因此,人才流失率高。我就见过不止一个儿科医生转岗到行政等非医疗一线岗位的,确实很可惜。”
提升从出生到儿童时期的人口质量,儿科医生的能力建设尤为关键。“应从源头加强儿科专业的建设,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待遇,同时进一步细化儿科分级诊疗,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院儿科建设,为儿童健康做好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