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水浒传》能够跻身中国四大名著之列,充分展现了施耐庵的深厚笔力,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市井气息的古代江湖画卷。
在这样一部流芳百世的作品中,却有一个人出场最早,却在几章之后草草收场。
王进剧照
这就是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庄》中描写的王进。
王进拥有盖世武功,为人豪爽、平易近人,却在之后的章节中杳无音讯,下落不明。
后世读者可能都觉得这是施耐庵写作中唯一的败笔,其实在我们深度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其背后大有深意。
一、王进出逃的前因后果
在《水浒传》中,许多浓墨重彩的人物皆有原型,比如昏君宋徽宗,比如奸臣蔡京、高俅、童贯,以及名将种师道、种师中,还有造反起义的宋江和方腊。
而一百单八将里,大多数好汉的故事、传奇,则都是出自作者的虚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真假李逵等。
但正是由于他巧妙地结合了真实历史和想象虚构,为我们描绘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王进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据史料记载,有个名叫王庆的人,与王进的生平事迹非常相似。
此人延安出身,自幼习武,从小就有报效国家的梦想,勤练不辍,后来成为了北宋禁军将领。本来前途无量,但他为人刚正,不知变通。
官场有时比战场还要危险难测,他最终得罪了高官(史书中并未提及是否为高俅),被除去了职务。
壮志难酬之下,他只好投奔了延安的一个小知县。
在延安任上,他参与过与西夏大军的战斗,立下汗马功劳,在当地小有名气。
但可惜天不遂人愿,他的上司碌碌无能,没有才能和谋略,因此王庆觉得在此地没有前途。
踌躇许久,王庆去投靠了河北的军队,在当时的名帅种师中、种师道旗下当差,奋勇杀敌。
最终在太原之战中战死,也算是圆满了为国效力的梦想,可谓是充满坎坷的一生。
因此在《水浒传》中,王进的形象充满悲情色彩,读之令人英雄气短,长吁短叹:
当时的出任殿帅府太尉是高俅,在他升官之日,他手下的禁军将领、教头们前来开会,高衙内故意命人点卯。
在书中说道,当时王进半个月前就办理了病休,在家休养。
当时相关部门的公吏和衙将、都军监军、骑兵步兵将领等,都前来参拜高衙内,然而其中却唯独少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
老版:高俅剧照
高俅勃然大怒,当场下令把王进从家中拘来盘问缘由。
高俅不是无缘无故地发怒,准确来说是与王进的父亲有旧怨。
原来当年高俅在年轻做帮闲时,听说王升棍棒教得好,赶忙跑来拜师学习,但他学艺不精,朝三暮四。
王升知道高俅是个混混无赖,便想教训一下他,于是答应收他为徒,然后在教高俅时故意失手将其打成重伤。从此高俅记恨在心,谋图日后报复。
因此在做了殿帅府太尉之后,高俅便要在王进这里报仇。
王进的人没到,但却有人代为呈报了手本,也就是有人替他“签到”。但高俅非说:“王进推病在家,搪塞本官”。
高俅一见到王进,便斥责他为何装病在家,藐视本官?并且说他是卖枪棒药的出身,只会花拳绣腿,没有真功夫。
他能当上八十万禁军教头,完全是因为上一任长官没有眼光。
王进心中恨恨,却不敢发作,只好低头说不敢,确实是有病未愈。
老版:王进剧照
岂知高俅得理不饶人,听了大怒说:“既然重病在身,如何能来?”王进只得答:“太尉让来,不敢不来。”
高俅不信,于是命人重打王进。
众位军官赶忙上前求情,高俅被迫收回命令,这才让王进逃过一劫。
但高俅生怕王进私下逃走,于是派两个亲信到王家监视他的行踪。
王进在得知高俅如此行径之后,明白他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便回家与母亲询问,决定去投靠延安的种经略。
原来当年王升交友甚广,有个朋友如今在延安府做统领。
于是便有了王进在史家庄借宿的情结,本来王进打算第二天继续赶路,没想到母亲因长途跋涉之苦,心口疼痛,便只好恳请史太公请医生给母亲看病。
为报答史太公的恩情,王教头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凭借自己的武功折服了桀骜不驯的史进。
王进教史进武功
在亲自传授史进百般武功之后,王进决定离开史家庄,出发赶往延安府任职。
史进万般挽留,最后无可奈何,只得与师父洒泪相别。
从此,王进在之后的回目中再也没出现过,如此武功高强的人物,在《水浒传》中销声匿迹。
王进走后,不到半年时间,史家庄飞来横祸,史太公因病去世。
史家家道中落,史进与朱武、陈达等人杀掉官兵,放火烧了史家庄,在少华山落草为寇。
但在少华山住了几日,史进发现自己心中不想一辈子当强盗,便辞别朱武等人,独自去延安府找师父王进。
新版:史进和鲁智深
但却误打误撞的来到渭州,遇到了当时在小种经略府下当提辖的鲁智深……
在之后,就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风雪山神庙等经典情节。
可以说,王进的出走仿佛一根导火索,引出了当时的乱世情景,而水浒传各路英雄的故事,也从此正式展开。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征
在《明清长篇小说结构简论》一文中,作者孙逊归纳提出了三大结构,适用于明清许多知名的古典长篇小说。
其中《水浒传》被归结为线性结构,这类作品往往线性发展,每个故事本身都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但又有前因后果,每个情节可以串在一起。
可以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伏后文”等词来生动的形容这一写法,在明清时期,草蛇灰线一法已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写作技法。
其特点在于文章上下勾连,彼此呼应;时断时续,首尾相连;牵引后应,暗示人物的最终命运或事件的发展等。
施耐庵
明清小说家运用草蛇灰线法的大有人在,不仅有施耐庵、曹雪芹,众多话本小说家都喜欢如此谋篇布局。
这些明清时期的作品标志着这种写法的成熟:
不仅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待的非常合理,而且形成首尾贯通的整体作品。恢宏壮大的史诗,源头是一些蛛丝马迹,读之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水浒传》一部大书七十回,写的是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事迹,但施耐庵却另辟蹊径,并未直接正面描写梁山好汉。
却是从荒唐的高太尉小人得志、王进王教头的被迫出逃写起,这样的情节安排非常有深意。
金圣叹这位评论大家在他的回评中写道:“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乱自上作也。”
因此不难看出,前两回对王进的情节描绘,对《水浒传》中的整体叙事影响非常深远,既能引出后面的一百零八人,又能留有一定的悬疑,给予读者无限的遐想。
综上所述,王进出逃情节的作用就是引导读者的视线,从朝堂转到当时的民间,为后文的江湖人物登场埋下伏笔,流畅自然。
像这样的,以开篇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引出后文,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例如,同为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中,对甄士隐甄家兴衰起落的描写,便是为了引出后文中的贾府;
以及在《西游记》中,也并非先写艰难困苦的西游,而是先从五百年前的东胜神州写起,缘起由来交待的十分清晰。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脉络,就像毛笔书法,偏锋或侧锋入手,慢慢转至中锋。
高明的作家都会关注文章的结构,往往前期的微小情节,能引出后文跌宕起伏的长幅篇章,就像小说评论家毛宗岗的评点中写道:
“文如常山率然,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岂非结构之至妙者哉!”
参考资料:《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