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
[英]丹尼尔·K. 加德纳著,朱邦芊 译,译林出版社出版
要了解中国,首先要了解儒家思想。孔子的学说最早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后来主导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本书对儒家思想主要哲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清晰扼要的梳理,展示了它们在2600年来,对国家治理、科举考试、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全书聚焦于孔子的两个关键的哲学主题:如何成就君子,如何求得善治,借此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实践的。
《青春手记》(7卷,附函套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沈 珂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这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在《青春手记》中提出的问题1926年,18岁的她开始写这些手记时,日后声名鹊起的“西蒙娜·德·波伏瓦”还不存在。读者将一页页地见证她的诞生,见证20世纪初年轻的资产阶级小姐波伏瓦如何蜕变成朋友口中的“海狸”,一个自由的女人。
读者面前并不是一位写就了作品的作者,而是一部正在造就它作者的作品。
波伏瓦的日记作为第一手资料,不仅是个人历史的忠实记录,还反映了她所处时代的社会境况和思潮。作者的文字充满“现场感”,难能可贵地拓印下了一段历史切片。其中,第二到第七卷为波伏瓦青春岁月的手记,第一卷缺失,附加第零卷,包括波伏瓦养女西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数万字长文导读,以及近30张珍贵的照片和资料影印件,大多为首次发表。
《施蛰存编年事录》(增订本)
沈建中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的编年体事迹录。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增订本新增30余万字史料,细化、匡正、完善和丰富初版原有的内容、细节以及编年体例。以“引文”形式增补撰述,去伪存真,并校勘相关文本、史实,坚持“事录有据,录有出处”。
增订本的出版,可为学界提供施蛰存先生研究的完备资料,亦可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拓宽门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施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还能了解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百年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更广阔的内容。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刘 擎 严 飞 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邀请了两位顶尖学者,在全球一流学府哈佛大学,进行了八次诚挚交心的智趣对话,涵盖了教育、旅行、乡愁、痛苦等主题,带来一堂当代人找到自我确认的必修课,展开了一次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之旅,并指引我们如何在悬浮的时代重建自我的锚点。
两位作者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18、19世纪药材知识的跨文化传播:一部从中国出发的自然知识史》
[韩]安洙英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复旦全球史书系·东西之间丛书”首辑作品之一,从全球视角来看待18、19世纪中国药材知识在英国、朝鲜和日本的流转情况。作者强调对知识流转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引入“中心”和“边缘”的概念,在“多中心”的视角下把握知识的多样性和连接性。本书将“科学如何产生”的老问题调整为“自然知识如何变化”这一新问题,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人类知识活动的历史。
《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
刘永华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讲述了发生于19世纪徽州一个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细致解读这个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40年的日常行事纪录,全面再现了其所处世界的不同面向——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卖,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及其变动趋势。
本书结合整体史分析、微观史诠释及民族志方法,近距离观察国际贸易、王朝制度、区域社会及个人决策等不同因素在塑造乡民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民众的历史际遇及19世纪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
《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
霍宏伟 著,弦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翔实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资料,通过铜镜上的龙纹形象及其内涵变迁,揭示龙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奥秘。书中系统展现了龙文化从萌生到发展的演变特征,以及不同时代龙纹的独特风貌,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文化。
作者霍宏伟从事文物考古研究36年,理论与实践兼备,他将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不仅彰显了深厚的专业性,还赋予学术著作鲜活的表现形式,令阅读充满愉悦感,同时为大众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美学魅力。
《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马嘉鸿 著,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罗莎·卢森堡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她积极参与的三场理论论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罗莎·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三场论争分别围绕德国资本主义的新趋势和社会民主党的新任务、德国群众罢工的领导权和储备金问题、俄国实现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德国革命失败和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关注所论及人物的思想与其面临的形势之间的关系,重新评价卢森堡的思想遗产及其理论价值。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郭 亮 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自晚明以来,欧洲传教士踏足东方,不仅带来了异域文化与信仰,更凭借先进科技绘制出标注精确比例尺、经纬度及水深数据的海图。与此同时,中国官方海图也在悄然蜕变,突破传统方志的限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本书通过百余幅东西方珍贵海图,以图证史,深度探讨了近代海图在中西方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差异。围绕沿海的侵扰、交流、贸易与战争,作者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期决定中国与域外世界变化的内在因素,包括科技进步、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航海与海军实力,以及国家治理能力。这些因素交织互动,共同构建了一个迷人的图像与社会链条,展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与权力的碰撞与交融。
《一个人的暴风雪》
[美]马克·斯特兰德 著,桑 婪 译,浦睿|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马克·斯特兰德诗集《我们生活的故事》的续作,收录斯特兰德后半生(1980—2012)6部重要诗集,包括《诗选》《持续的生活》《黑色港湾》《一个人的暴风雪》《人与骆驼》和《近乎隐形》,辑录逾百首佳作。该诗集是当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作品、《波士顿环球报》年度好书。
马克·斯特兰德,影响一代美国诗人的桂冠诗人,一生获奖无数,其诗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被称为“深沉的异化哀悼者”。他机敏、克制,以深刻的智慧讲述我们被遮蔽的生活故事:有关现代生活的孤独、被异化、焦虑,以及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