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青年网民心态咋样?关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又是如何变迁的?

近日,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基于B站、微博、豆瓣等六大青年网民聚集的互联网平台在2014年、2024年的海量数据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聚焦精神文化需求、思想需求、情感需求、代际观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消费观念、对外态度等指标,探索中国青年网民的认知变迁趋势。

人民网上海频道摘编部分研究内容,以飨读者。

豆瓣读书平台作为青年网民聚集的网络在线阅读空间,不但吸引许多“00后”用户,还留有大量“90后”、“80后”青年网民。

在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下用户占据了该平台的绝大部分。平台存有记录的书籍超过2000万本,覆盖了市场中绝大部分的中文书籍。

课题组基于豆瓣平台采集了90000余名用户的全部历史阅读记录共计2235万条,并采用“滚雪球”的数据搜集方法聚焦反映公共领域思想的书籍,即带有“社会”标签的书籍,尝试勾勒青年网民的思想变化。

从宏大叙事走向生活与主体意识

通过计算每本反映社会思想书籍的阅读量,课题组得到了2014和2024年两个时期最受样本读者关注的20本书籍。对两个时期最受欢迎的20本书籍内容开展语义网络分析,结果如图。

(a)2014年 (b)2024年

图1 最受欢迎书籍的语义网络分析

十年间,最受读者关注的20本书籍中的绝大多数都发生了变化,青年网民的关注焦点从关于政治、历史、时代的宏大叙事转向生活与主体意识。

在2014年间,“政治”、“历史”、“时代”构成了当时读者最关注的主题。读者们对反映社会制度及相关议题的研究感兴趣;也对历史社会题材保持热情;还对社会议题有所关注。在语义网络分析中,“中国”、“美国”、“社会”、“国家”等词构成了这些书籍最核心的关键词。“国家”与“社会”是青年网民认识社会的主要观察尺度,倾向于了解政治、历史构成的“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此同时,青年网民也不乏关注社会心理方面的书籍。

相比于2014年读者对宏大叙事或微观心理的关注,十年后的2024年,青年读者则对日常生活、性别主体等内容青睐有加。“生活”、“工作”与“女性”构成了这一时期青年网民的阅读热点。

对比图1中两个时期的语义网发现,原本在2014年较为核心的“中国”、“美国”等要素已经让位于“女性”、“工作”等要素,而这两个在2024年最为核心的关键词甚至没有出现在2014年的主要关键词中。

青年网民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快速上升

课题组在最受青年欢迎的20本书的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考察的书籍范围,比较了2014年和2024年间分别有获得超过30名样本读者的书籍,进而考察在青年网民的阅读中,哪些内容是在十年间保持不变(即在2014年和2024年都有超过30名读者),哪些内容是新兴的(在2014年未出现,但在2024年出现),又有哪些内容已经衰退(在2014年出现,但在2024年未出现)。

“中国”“社会”“国家”作为持续性的阅读内容贯穿了当代青年对社会的理解与思考方式。这表明,人们对社会议题和现象的核心始终围绕这些要素,即便有些书籍的关注度衰落,依然会有新的书籍去描绘这些内容并受到关注。这些书籍的前10个主要关键词及其重要性几乎没有差别。

此外,在新兴的书籍中,“女性”、“孩子”等词语是十分具有特殊性的关键词。青年网民对性别议题的关注正在快速上升。这一变化也与许多社会事件相呼应,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讨论。十年间,女性主义思想在青年网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青年网民不再关注的书籍中,随着中国国家发展与民族自信心的提高,青年网民正在转变国家视野。

当代青年阅读中逐渐出现新兴类型

课题组通过对2014年和2024年两个时间段青年主要阅读的书籍文本内容搭建语义相似网络,识别出了两个重要的、在2024年新兴的书籍类型:红色文化思想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类型。

反映了红色文化思想类型的代表书籍中,有一些政治哲学著作或理论著作,也有一些反映特定时期具体历史情景的研究。尽管这些书籍的题材与写作目的不尽相同,但他们大多涉及到同一主题,即社会主义发展。

反映了女性主义思想类型的代表书籍则聚焦女性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既有女性主义和亲密关系的理论著作,也有描写女性家庭生活或亲密关系的经验作品,也有从不平等的视角看待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青年网民认为性别构成了主要的权力关系,主张追求女性的职业发展与经济独立。

尽管这两种思想类型的核心理念不尽相同,但在理解社会现实的过程中,二者存在联系。许多读者在解读相关社会现象时会同时借用这两种思想资源或概念,关注不平等。面对一些社会问题,青年网民愿意同时寻求思想理论资源,形塑了他们独特的思考现实的方式。

(马作鹏 唐小丽摘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