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为一名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实施湖北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
两个月前,周先生(化名)因持续胸闷,间歇咳嗽,在协和医院进行系统检查后,发现右主支气管全长均受到肿瘤侵犯,病理为腺样囊性癌。
“右侧病肺会累及全肺,最终患者肺功能会越来越差。”胸外科主任廖永德介绍,放化疗对该患者肿瘤类型不敏感,呼吸内镜治疗无法根治,传统切除手术导致单侧肺呼吸,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但肿瘤也万不能留,这让治疗方案的选择难上加难。
于是,廖永德教授、王思桦教授团队组织肿瘤科、呼吸内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共同商讨治疗方案。
能不能利用肺移植的方法,在体外切除右肺的肿瘤后,再植回患者体内?这个念头在王思桦的心里萌发,他大胆提出“自体肺移植”的方案,这样既能保留组织与功能,又能清除肿瘤。
“可行!我们放手做!”在廖永德的全力支持、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下,王思桦及二十余名医护反复评估讨论、多次手术模拟,对每一步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好预案,只为手术台上不出任何差池。
手术历时6小时,一系列精密操作一气呵成。打破术后进ICU的常规,患者术后直接回到普通病房。
一周后复查显示,周先生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1月21日,周先生接受呼吸内镜复查,各项指标正常。至此,协和医院成功完成湖北省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
关于自体肺移植
据文献记载,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为1963年美国的James Hardy为一位58岁的左侧中央型肺癌患者进行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10天后,死于肾功能衰竭,证实了人体肺移植的可行性。此后,许多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不断地探索,1983年加拿大的Cooper教授为一位58岁的男性终末期肺纤维化患者进行右侧单肺移植后患者康复出院并能正常生活6年,标志着临床肺移植技术趋于成熟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同种异体肺移植在最近十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如广泛的肺囊性纤维化、肺气肿、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特发性肺纤维化等。
但对于绝大多数肺癌患者来说,他们并不适合实施异体肺移植,因为肺移植手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抑制,这对肺癌患者来说是不利因素,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爆发或转移。
2012年日本学者Oto T、Kiura K和Toyooka S等提出一种技术,将右全肺切除离体,行双袖式切除,并进行供肺保存(按照肺移植方法进行保存),再进行右下肺或右下肺基底段的自体肺移植,称为:Oto procedure。
自体肺移植的适应证
自体肺移植手术此前被提出作为一种治疗中心型肺癌的有效技术,尤其是在肺静脉张力限制了双袖式肺叶切除术后肺动脉和支气管无张力吻合的情况下。
王思桦介绍,把病变部位取出、完整切除病灶,是改造重造病肺、变“肺”为宝的第一步。后将修整好的肺部植回患者体内,重新建构患者的肺功能。紧接着让患者能够达到自我恢复。这期间,患者只需要抗凝,不需要抗排斥,患者生活质量可得到保证。他表示,如果气道无法正常通气,但远端肺组织仍有正常功能,就可以考虑进行自体肺移植手术,以保证肺部功能。
虽然自体肺移植使III期中央型肺癌治疗向前迈了一步,但目前这种术式开展较少。目前对于中央型肺癌,绝大部分优先考虑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手术已不在优先考虑范围。但如果经过新辅助后,对于中央型肺癌,无法进行全肺切除,以及袖式切除困难的情况下,自体肺移植术成为可供选择的理想手术方式。
来源 | 极目新闻
编辑 | 木白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