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舒然  王锦涛

拧开水龙头,接壶洮河水,围炉煮起罐罐茶。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村民何俊明笑道:“洮河水煮的茶,甜得很!”

地处陇中,过去十年九旱,人饮苦咸水、地等天上雨。水资源紧缺,限制了当地发展。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渭源县实地考察引洮供水工程时指出:“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听取引洮供水工程情况汇报,要求加强维护和管理,让这项工程在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效用。

“2017年,村里通了水。”何俊明说。通水胜过年,乡亲们明白,紧跟而来的就是好日子。

“远水”解“近渴”,告别吃水难。

洮河水自甘南藏族自治州九甸峡水库出发,越沟壑、过干渠、穿隧洞,流经1000多公里,抵达会宁等14个县(区),惠及近600万名群众。

“说来你不信。”何俊明说,“通水前,最重要的年货是水。”

由于降雨少,水窖常见底。一入腊月,就要去村边的关川河凿冰取水。河水高氟、苦咸不说,还十分稀少。下手晚,过年就得向亲戚、邻居们“借水”——当地有句老话,“三碗油换不来一碗水”。

“如今,自来水24小时不间断。”何俊明说,祖传大水缸光荣“退休”,滚筒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接连“上岗”。

汩汩清水,入了农家、润了民心。“烧水壶再也不用勤着换了。”何俊明指着炉子上嗞嗞作响的烧水壶说,“水质好,水垢少!”

种上水浇地,干坡坡变“金窝窝”。

会宁年均降水量仅40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活没少干,粮没多收。有一年遭遇连旱,玉米秆不到1米高,产量更是没法提。”回忆过往,何俊明言语辛酸。

“现在家家用上自来水,村村有了水浇地。”何俊明说,玉米平均亩产1200斤,较之前翻了一番。

随着洮河水的浸润,种植结构也在优化,经济作物结出了“金果”。

马家堡村头,是甘肃甘富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2000亩苹果园。“以往都是开车拉来黄河水,几十辆车轮流跑,一年光水费就达上百万元。”公司负责人张龙说,大水漫灌,果子得不到多少养分,既费水又影响长势。

甘甜的洮河水,会宁倍加珍惜,精细化发展节水农业。“一亩地大水漫灌需水150立方米,滴灌不超过20立方米。”站在果园里,张龙理了理“流水账”,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直接将水分、营养“喂”到根系,果子长得好,还节约成本。

目前,会宁全县种植苹果2.88万亩。2024年产量达3万吨,产值1.8亿元。

何俊明也种了2亩“红富士”苹果,“如今最好的年货,就是洮河水带来的好收成。”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24日 04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