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几日关于集采制度的讨论越来越热,但焦点却总是集中在“低价”上。
集采制度本身是个中性工具,关键在于怎么用!如果只盯着价格而忽视药品质量,那就有点走偏了。
工具本没有好坏之分,用工具的人出了问题;工具本没有善恶是非,用工具的人心怀善恶。
舆论焦点已经严重偏离,集采制度让人“怀疑”!
目前舆论焦点大多在集采制度及其带来的低价上,似乎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集采”“低价”。
但集采制度是一个中性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将集采制度作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把药企不负责任的行为给掩盖了。
集采制度不能降低药品质量,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近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医生的角色与集采制度的未来方向
集采制度要加大医生的话语权,不能让医生成为无能为力的旁观者。医生要对药品质量有反馈与选择,如果医生的选择权被剥夺,那么他们就无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对患者是不负责任的。
而实际情况是什么呢?以前手术麻醉的时候,一支麻药能作用多长时间麻醉师能算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经验,现在被弄乱了
老百姓赖以为生的口服药,尤其是长期的慢性病药和一些救命的针剂,现在好像效果突然大打折扣了。
但是药品说明书没有换啊,药物剂量不能随便加大啊,不能超剂量用药呢?怎么办呢?
医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用吧!
毕竟这些药物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层层审批的,人命关天,药品质量应该问题不大吧,毕竟药厂也不敢冒着杀头的风险干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患者用的还是哪些药,效果就差了呢?难道是疾病加重了?实在没办法,一些经济条件的患者去买一些原研药,也就是一个进口的药服用,结果病很快好了,症状很快控制主力。
看不透,到底是集采的药哪些差了?集采的到底是价格,还是质量?
我们这些人人微言轻,毕竟有些大专家坐不住了。全社会开始发生:
集采制度涉及面广,低价药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比如患者反映的“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量不够”等问题,都是药品质量问题。
药品质量问题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麻药能否让人睡着、血压药是否真的能降压、泻药是否能泻都是有客观标准可衡量的。”
讨论集采制度不能偏离轨道,不能一味追求低价而忽视药品质量!
国家医保局的努力与集采制度的调整
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起组织了10批国家药品集采,成功采购435种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惠民的大举措。
集采制度的逻辑是通过集中采购来降低药价,从而减轻患者负担,这本是好事。但实践证明,集采制下,确实有一些低价药物质量层次不齐,严重影响患者用药安全,这也是集采制度不断调整的原因。
2023年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药品集采对降低医保和患者负担起了很大作用,但也带来了部分药物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其核心还是厂商对药品质量把关不严。
患者权益与医疗改革该如何平衡?
专家还是敢说话的:今后在药品集采时,应给予患者一定的选择权,不要因为价格问题让患者陷入治疗困境。比如医生推荐A药,而患者因为A药价格贵不敢买,就不得不选B药,而B药可能对患者没有好处或者有害,但是因为价格便宜,患者就只能选择。这就造成了医患之间信任度下降,同时也让患者承受更大的风险。”
郑民华说。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集采制度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任何新的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集采制度也不例外。
惠国利民的集采制度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药品质量关乎每位患者的生命健康,不能因为追求低价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保障。
让药品回归药品的属性,让医生有一定的发言权,让患者用一定的选择权,让资本家在利益和良心之间做出应用的平衡的让步。
国家该出手了,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