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的红墙金瓦下,雍正登基的那一刻,便预示着他将直面巩固皇权的严峻挑战。他深刻意识到,皇权的稳固离不开对权力的精准把控,尤其是那象征着军事力量的“枪杆子”与守卫京城的“刀把子”。
为此,雍正精心布局,慧眼识人,选定了两位亲信大臣——年羹尧与隆科多,作为这场权力游戏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一个手握“枪杆子”,统御西北边疆;一个紧握“刀把子”,守卫京城要地,共同构筑起雍正的皇权大厦。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川陕总督兼抚远大将军。这位手握兵权的大将军,是西北边疆的“枪杆子”。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以一杆长枪指挥千军万马,更在民政、财政等多个领域涉足,权力日益膨胀。他的身影,如同唐朝的节度使,威震四方,手中的“枪杆子”成为了西北边疆的定海神针。随着权力的增长,年羹尧的野心也逐渐显露。他独断专横,开始在西北地区经营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雍正深知年羹尧的威胁,尤其是他手中那杆能够撼动国家稳定的“枪杆子”。因此,他采取了迅速而严厉的处理方式。
1725年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尧从川陕总督兼抚远大将军的高位上跌落,被贬为杭州将军,再降为闲散章京,看守杭州东门。同年九月,他被削夺一切官爵,押解进京,廷臣开列其大小罪状九十二款。1726年1月13日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年羹尧被赐自尽,终年四十七岁。这一处理过程既迅速又果断,避免了类似唐朝安史之乱那样的动荡,也显示了雍正在政治斗争中的高超手腕。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在1723年雍正元年二月被册封为贵妃,但在年羹尧被定罪后三个月的雍正三年十一月初,年氏病重,雍正将其晋封为皇贵妃,十一月二十三日年氏薨于圆明园,谥号为敦肃皇贵妃。后与雍正合葬泰陵。这一举动既体现了雍正的家族情感,也反映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灵活与复杂。尽管年羹尧的“枪杆子”已经倒下,但雍正仍需警惕其他可能威胁皇权的势力。
在雍正的执政时期,有一个大臣不得不进入他的视野,那便是隆科多。与年羹尧相比,隆科多的地位显得尤为特殊。早在雍正登基之前,隆科多就曾作为康熙临终时的唯一顾命大臣,手中掌握着关于雍正登基的关键密诏。这一背景使得隆科多在雍正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雍正登基后,隆科多继续担任着他已经履职十年的九门提督一职,肩负着京城守卫的重任。他因此成为了守护皇权的“刀把子”,其手中的权力直接牵涉到皇权的安危。鉴于隆科多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手中掌握的巨大权力,雍正在处理与他的关系时采取了相对谨慎且缓慢的策略。
从1725年雍正三年开始,雍正首先撤掉了隆科多的步军统领就是九门提督的职务,1726年雍正四年,雍正罢免隆科多的尚书职务,1727年雍正五年,雍正以隆科多结党营私、私藏满清皇族族谱的玉牒为由,公布其四十一条大罪,将隆科多永远禁锢。1728年雍正六年,隆科多死于幽禁禁所。
这一处理过程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引发的京城动荡,又达到了稳定皇权的目的,显示了雍正在政治斗争中的深谋远虑。
在处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过程中,雍正不仅彰显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与深邃的谋略,更在雍正年间留下了一场著名的辩证论述。他深刻指出:“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这些睿智的言辞,精准地剖析了权力斗争中成功与守功、施恩与保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雍正严厉批判年羹尧的狂悖与隆科多的骄纵,更以年羹尧和隆科多为镜鉴警示世人,这种狂骄不仅会让个人身败名裂,更会使国家蒙受深重灾难。特别是年羹尧手中的“枪杆子”与隆科多紧握的“刀把子”,一旦失去控制,将对国家和皇权构成难以估量的威胁。雍正的这一系列行动与论述,无疑是对他“斩断枪杆年羹尧,掌控刀把隆科多”精准布局的完美诠释。本文是《雍正和亲信的权斗》第四篇,也是最终篇,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