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杭州高家小姐出嫁了。她的嫁妆足足有36个条箱,婚宴上用了96000粒桂花糖。洞房花烛夜,丈夫悄悄问她:“吃力吗?”她答:“不吃力,谢谢!”

什么样的人家结婚嫁妆能有36个条箱,用上96000粒桂花糖?

这就是当年杭州大家族结婚的排场,而这场婚礼的主人公名叫高诵芬和徐定戡。

高诵芬1918年出生于杭州名门望族高家,历史近百年,从小家中就有众多仆人、奴婢伺候,场面和《红楼梦》中的大家族有得一比。

在大家的印象中,大家族有很多规矩礼节,讲究排场,在高诵芬的婚礼上就可见一斑。

这门亲事在高诵芬14岁时就定下了,徐定戡是高父好友的外甥,同样出身于大家族。

那时候虽然是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但是大家族坚持守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两人定下了婚事。



定下婚事后,高家就开始为婚礼做准备,重头戏就是准备嫁妆,嫁妆主要分为六类,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竹器和金银首饰。

木制家具要红木的,高家花费了2年精挑细选才准备完毕,杯盘碗碟要从景德镇最好的窑里买,四季衣着要请最好的绣娘来家里绣,不满意可以当场就改。

铜锡竹器、金银首饰也花费不少心思,但显然没有制作桂花糖来得隆重。

在杭州,嫁女有制作桂花糖的习俗,从定下亲事后高家就开始张罗着制作桂花糖。

这个桂花糖不是字面意义上用桂花制作的糖,而是统称,除了黄色的桂花糖外,还有红色的玫瑰糖、白色的代代花糖、绿色的薄荷糖、黑色的乌梅糖、蓝色的靛青花糖。

而且这“桂花糖”的数量还要吉利,高家的桂花糖足足有96000粒,16000包。

这些桂花糖在婚礼上,每个参加喜宴的人都可以拿一包,剩下的全都给新娘带去婆家。

1936年,这场隆重的婚礼终于举行,高诵芬在结婚之前从没有见过新郎,在拜堂时她才从盖头下沿看到了新婚丈夫的手,白嫩干净,初印象还不错。

到了晚上洞房花烛夜,大红盖头被缓缓掀开,一张帅气温润的脸浮现在眼前,高诵芬不安的心才彻底落地,随即是满腔欣喜。

新郎果然像看上去那样温柔,悄悄问她:“吃力吗?”

这意思是问她累不累,她柔声回答:“不吃力,谢谢。”两人都不好意思地笑笑,彼此心照不宣。



婚后两人感情十分甜蜜,可惜先婚后爱的爱情在动荡的年代中还要经受更多考验,第二年日本侵略者就正式发动了侵华战争,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为了躲避战乱,徐定戡带着一家人逃往上海。上海没有那么多仆人伺候,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但高诵芬都能从容应对。

虽然她家世显赫,但从小家里就教育她们要节俭,平日里不穿丝绸的衣服,都是布衣,小孩子的衣服一般是大人的衣服改的。

因此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后,高诵芬也能从容应对,甚至努力学习操持家务,努力在动荡的社会中将孩子们抚养长大。

后来新中国成立,但对于曾经高门大户的高家千金、徐家儿媳来说,高诵芬的生活必定不会太好过,但她对于那些痛苦并没有太执着。

1994年,孩子们终于长大成才,带着他们定居澳大利亚,高诵芬开始和儿子徐家祯合著《山居杂忆》。



她口述儿子整理,从那个时代、那个阶层的角度来描绘当时的社会人情,她不仅写人,还写当时的习俗和人文,堪称近代的《红楼梦》,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她个人在历史中是沧海一粟,但她留下的回忆,让后人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世家小姐的情感和经历,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

参考信息:

南方都市报:一位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重读传统中国之温情记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