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1月22日晚,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内部签发了一份《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的文件,其中涉及多项不少大公司常见的工作问题,例如大量使用PPT、代写材料、形式主义加班等。
南方+记者向美的内部人员确认,该文件于1月21日发布,“能不能真正落实还有待观察吧,但发文说少发报表,这几天是真的没让发了。”有美的内部人员表示。
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网友对于大公司病的共鸣。
美的集团要求全员简化工作
这份《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的文件,其中涉及多项不少大公司常见的工作问题,例如大量使用PPT、代写材料、形式主义加班等。
具体内容包括:
1、美的内部沟通严禁PPT,含工作沟通、总结规划、述职、答辩、评优等(除技术方案、财务通报、集团和事业群/部年会外。其他如用PPT,要求白底黑色几行字一页以内)。
2、严禁让他人代写材料。自己的材料自己写(含董事长、总裁)。
3、严禁下班时间开会、形式主义加班。
4、减少微信群,严禁各类喊口号,严禁微信群内举拳头等形式主义。
5、减少手工报表和作业。严禁手工发日报。管理者要带头使用数字化看板。
6、美的内部严禁送礼,严禁部门内、体系内除规定团建外的吃吃喝喝。中国市场严禁安排客户各种娱乐活动如KTV等。
文件特别强调,“任何不以用户为中心、不以业务为中心、不以一线为中心,不产生价值,不增加收入的工作都属于表演式工作,需要全员果断简化,把节约的时间去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
方洪波有意改变组织管理方式、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早有迹象。1月10日,他曾在美的集团经营管理年会上,向全球员工发表了《风雨中出发 去写新故事》的主题演讲,明确提出美的2025年要“以简化促增长,以自我颠覆直面挑战”。
他在演讲中提及,业务层面要简化业务模式与结构,事业部产品公司需明确分工,做到品类简化、SKU精简,坚决对非核心业务关停并转,严格把控新品类准入。在组织管理方面,简化工作方式与组织结构,如进一步简化研发组织,落实 “三个一代” 能力建设,海外业务让当地负责产品企划,事业部做好配合等。
方洪波
此次美的要求全员简化工作方式,显然是对方洪波之前演讲内容的进一步落实,旨在通过聚焦核心、提高效率,进一步提升该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赞同:“我们公司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就好了”“希望所有公司推广,费尽心思做精美PPT,又炫又酷的PPT,真的是浪费时间”“终于有公司带头了”。
PPT
院士也忍不了了!
“现在了解情况很困难,这个PPT一汇报,那里面水分很多。”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的一段发言,让许多人心有戚戚。他呼吁科研人员汇报时化繁为简、去掉包装,讲出实在的东西。陆大道院士对当前科研环境中的问题看得透彻。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那些华而不实的PPT,自欺欺人又掩盖问题,确为科研的大敌。
算起来,这不是第一次有公众人物炮轰PPT了。一年的新东方年会上,一段改编歌词“干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引得哄堂大笑,俞敏洪对敢于揭露问题的创作团队给予奖励;一场高管培训会上,刘强东直言部分高管醉心于 PPT 和奇妙词汇;一次峰会上,马斯克向企业管理者们提出建议,“少花点儿时间在PPT演示或财务报表上,把更多时间花在工厂里或者与顾客交流上。”虽然这些“大佬”来自不同的业务领域,但都对PPT的浮夸风气有所警觉。
PPT没有原罪,作为一种办公软件,它将逻辑推演的过程从“文字化”变成“视觉化”,有效降低了汇报人与听众之间交互的门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果。也正是因此,PPT才能风靡全球,成为一种通用的“企业语言”。但风评之所以反弹,主要是如今的PPT运用,深陷形式主义歪风。一方面,不问实际情况,使用场景无限扩大,甚至很多村支书也要开始做PPT述职;另一方面,愈发看重“颜值”,制作难度直线上升,很多时候用华丽的视觉效果掩盖了内容的乏善可陈。到头来,展示PPT的过程确实“高大上”,可到了见真章的时刻,就原形毕露了。
可见,很多人厌恶的不是PPT这一载体,而是被绑定其上的形式主义、虚浮之风。如此想来,这其实是一种通病,无关表达载体。比如文字材料,明明可以三五百字说清楚的事情,非要注水到两三千字,还动辄追求合辙押韵、对仗工整、用词华丽。比如留痕方式,不管大事小情,动不动就要拍视频,打磨脚本、剪辑视频等工作费时费力,对工作本身毫无帮助。究其原因,还是很多人看重形式大于内容。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破解的办法就是在考核上回归本真、讲求实际。“不看广告看疗效”,用简单集约的方式将干货亮出来,不按包装打分,只按实绩评判——倘若各个领域都能夯实这样的导向,那些浮夸的形式自然就消失了。
“大公司病”究竟是什么?
大公司病源自帕金森定律,主要体现在随着企业规模不断膨胀后,机构变得庞大臃肿,层级过多导致决策效率因复杂而低下、多头管理造成沟通不畅协调困难,形成的官僚主义最终表现为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减慢,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下降。
在员工人数最多的京东,一年要花掉1047亿元在人力资源支出上,相当于2.7个鹤岗的全年GDP;这也意味着部门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繁琐。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竟有高达1.4万人次每月找人代打卡。在阿里,有位员工最痛苦的事就是被拉群,“一天要被拉进五个钉钉群”,一个业务,有时候能有十个部门挤在群里,大家进来之后面面相觑,甚至不知道这群是干嘛的;人数变多,还意味着开不完的会,对接不完的需求。有个美团的中层管理者,发现自己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开9个会,最后他想出一个办法,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会,这样他就能获得一段不用开会的喘息时间。
由于员工数实在太多,大厂的各项业务都被分割成流水线上的具体环节,每个人只完成一部分,成为一颗螺丝钉。然而,尽管大厂人越来越明显感知到,公司变大正在带来许多麻烦和不便,但是,面对更抽象的“大公司病”,人们则非常茫然。
2024年,集中确诊
如何治疗?
2024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公司内部会上直言,“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有关京东内部考勤调整、午休时间缩短、人员优化等一系列变动也曾引发关注。据称,京东管理层反思了过去数年间公司在管理上出现的失误,承认京东集团体系存在“大公司病”。
京东高管表示,由于过去几年松散、不善的管理造成了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缓慢、业绩发展不达预期、一些主要业务板块企业文化出现了严重问题以及股价长期低迷的局面,现在的管理动作是“亡羊补牢”。
要对“大公司病”开刀并不只有京东。2024年,在第一封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中,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首席执行官吴泳铭直言,在过去的25年里,阿里巴巴经历了不断成长,也出现了一些“大公司病”的症状。同时,信中更表达了积极对“大公司病”开刀、保持创业精神的决心:“在接下来的10年里,我们将再次视自己为一家初创企业,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心,以创业的精神持续创新。”
马云去年也在阿里内网发表题为《致改革 致创新》的帖子,同时也提到了要向“大公司病”开刀。马云在贴文中表示:过去这一年阿里最核心的变化,不是去追赶KPI,而是认清自己,重回客户价值轨道。通过向“大公司病”开刀,阿里重新回归效率至上、市场至上,变得简单和敏捷。
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崔珊珊也在内部讲话中点出了多项“大厂病”,包括“划地盘、设门槛,各自为战协同难”、“向上哄好、向下唬住,加班彰显工作态度”、“上级沟通全靠下级传话,结果烂尾还说漂亮话”等。崔珊珊表示,公司已经快25年了,出现问题不奇怪,无法清醒和理智地看待才是不对的。上述的“大厂病”问题,百度都存在,有些还挺严重,不怪员工吐槽,公司管理层也急,并且都在着重关注、着手解决。
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2024年年度全员会上坦言,最大的危机感,是担心字节作为一个组织,正在变得平庸,包括低效、迟钝、标准低,无法取得新的突破。他还说,不少人反馈,现在字节“该有的‘大公司病’全有了”。梁汝波还特别提到,公司变大之后,有时候他自己都觉得,公司的效率如果比其他优秀团队低30%,他是不意外的,甚至低50%也不震惊。但回头想想,这种不震惊本身是让他“出冷汗”的,因为这意味着“我自己的标准在下降”。
其实早在2013年,阿里就已经向大公司病宣战。如今,喊话和反思,早就不足以撬动一个大厂,别说是转身,哪怕是一个回眸都不行。每一个大厂能够成为大厂,都曾经历过自己的成长曲线。
大厂们都曾带着无边界的野心想要征服一切,前所未有地快速长大后,如何征服逃不掉的大企业病也是必答题。
你认为美的的要求有借鉴意义吗?
你任职公司哪些做法需要简化?
留言说说吧!
编 辑 | 杨秋煜
综合 | 人物 南方+ 澎湃新闻 法制网 中新经纬 第一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 长江云新闻 北京商报 新浪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