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以及应用推广不断深化,超充生态有望加速完善,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蜂巢能源发布多项创新型产品及技术,包括越野电池首款产品——全球最大电量59度电800V增混电池、蜂行短刀电池等,后者具备6C+800V超充、15年60万公里寿命等特征。

事实上,近年来整车、电池等多类企业均加速推进超充技术研发进程,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相继吹响建设“超充之城”“超充之都”号角,力求在超充网络建设上抢占先机。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以及应用推广不断深化,超充生态有望加速完善,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电池倍率持续进阶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充电需求随之激增,在此背景下,大功率充电技术作为提升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的关键,能够有效改善用户体验、助推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热点。

在这场技术革新浪潮中,电池企业纷纷“摩拳擦掌”,竞相发力动力电池倍率升级。除蜂巢能源外,截至目前,已有多家电池企业推出各具特色的超快充电池产品,以满足市场对高效充电的需求。近日,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卢晓表示,公司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6C超快充磷酸铁锂电池将在今年搭载于新升级的奥特能准900V平台上,实现充电10分钟可增加350公里续航的突破。

去年6月,亿纬锂能发布大圆柱电池新产品,具备6C快充能力,可实现电动汽车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4月,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突破高能量密度快充技术瓶颈,动力类快充产品实现4C、5C产品的规模化供应,且6C产品已完成客户定型。

同在去年4月,欣旺达也发布了两款全新闪充电池3.0。据了解,两款产品搭载快充技术和高能量密度材料,实现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电,充电峰值倍率达6C,仅需10分钟就能充电至80%SOC,并保证安全性和耐用性。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材料体系、工艺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市场逐步成熟,超快充电池产品有望迎来更多推广应用,为新能源汽车便捷使用注入动能。

多方协同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超充技术兴起已引发全产业链积极响应,不仅电池企业,车企、桩企及相关部门等产业多方也在积极加速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流程,调整产品策略,以期全面满足市场对超充的迫切需求。

在车企层面,包括比亚迪、小鹏、理想在内的多家国内新能源车企已率先布局,推出800V高压快充车型,提升车辆充电兼容性和效率,为超充技术普及和应用奠定基础。

而在高压车型集中上市的同时,充电设施企业也紧跟市场步伐,不断加大大功率充电桩研发力度。截至目前,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已相继提出建设“超充之都”“超充之城”的目标。例如,根据规划,2025年深圳市将建设超充站300座,“超充/加油”数量比达1:1;2030年,超充站将增至1000座,完成超充骨干网建设;2035年,超充站达2000座以上。

在受访人士看来,想要实现消费者所期待的“充电像加油一样快”,需要电池、车、充电设施协同提质升级,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超充生态体系。不过,受限于技术、成本等难题,距离大范围普及800V高压平台仍需要一定时间。“高压快充车型、超充桩和高倍率电池相互‘搭配’,才能实现充电最大峰值功率。”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压快充车型的保有量还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充电桩企业来说,投资研发、建设800V充电桩较难实现盈利。通过政府给予充电桩生产企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可以降低其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桩企积极性,进而推动超充普及。”

因地制宜匹配需求

总体来看,超充技术作为提升充电效率的重要手段,正愈发受到电池企业、车企、充电设施企业、政府以及消费者的关注。而在高热度背后,超充发展也需因地制宜落地应用场景,确保技术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一位充电桩行业分析师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谈到,超充站建设不可星罗棋布,不能因为其效率高就盲目进行替换。考虑到经济效益,企业、电站投资方在选择超充站布点时,会更倾向于交通要道、充电用户流转速度快、补能次数密集、服务次数多的地点。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公开表示,要正确识别不同充电场景的用户充电需求,合理匹配、有序推进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积极探索适用于大功率充电网络的市场价格机制,推动建立健康有序的大功率充电服务生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超充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慢充技术也不应被忽视。超充与慢充在充电速度、使用场景以及对电池的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具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超充与慢充应相辅相成,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实现有机结合。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高速公路沿线等车流量较大的区域,可以重点建设超充站;在居民区、办公区等长时间停车场所,则可以慢充设施为主。这种互补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的全面性和便捷性。

“电力系统广泛分布,客户需求多种多样,未来慢充、快充与超充技术将是共生关系,互为补充,共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上述分析师指出。


原标题:产业链协同共筑超充新生态

文丨本报记者 姚美娇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编辑丨赵方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