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下到台上,从观众到演员,从配角到主角,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村晚”不断丰富。在“村晚”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当下,什么样的“村晚”是好“村晚”,怎样给乡亲们办一场好“村晚”,值得思考。

近期,央视蛇年春晚推出的“春晚体验官”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从听障外卖员到理发师再到“网红”文旅局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普通人汇聚在一起,又一次诠释出“全民参与大舞台”的内涵。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属于农民自己的乡村春晚同样如火如荼。这些“村晚”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从台下到台上,从观众到演员,从配角到主角,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村晚”不断丰富。


当乡亲们在“村晚”中感受美好新年祝福的同时,新时代的乡村魅力也从中迸发。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村晚”以非遗项目展示和地方特色歌舞表演,将村味、年味、春味汇聚成一道独特的文化大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吾夏克铁热克村“村晚”以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线下热热闹闹、欢声笑语,线上“村晚”也在收获更多观众。直播平台让一些“村晚”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走出村庄,被更多人看见。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的木偶戏艺人蔡冬梅在家乡自办“村晚”,将千年历史非遗技艺闽南提线木偶搬上舞台,这场直播吸引169万观众在线观看。在“村晚”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当下,什么样的“村晚”是好“村晚”,怎样给乡亲们办一场好“村晚”,值得思考。


留住“村味”是“村晚”持续上分的秘笈。“村晚”是村民自己选择的一项乡村文娱活动,之所以能够得到村民认可,恰恰就在于它孕育于乡野、扎根于乡土的浓浓“村味”。参与者是村里人,呈现的是村庄事,道出的是乡村美,一本原汁原味的村庄见闻录由此翻开。从全国各地“村晚”的实际情况来看,反映乡事的节目占据较大比例。有的“村晚”将过去一年镇卫生院迁建项目启动、镇文体中心改造提升等乡村发展成果在舞台上一一呈现;有的“村晚”将村里老婆婆种菜喂鸡、刷视频、打麻将等生活场景搬上舞台,引得观众笑语连连。没有绚丽灯光、没有奢华舞台、没有亮眼明星,质朴无华地表达情感,真实亲切地演绎家风农事,乡土味十足的“村晚”激发了乡亲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成为了“最懂你”的乡宴。


追寻“时代味”是“村晚”保持活力的关键。因“土”而火的“村晚”,也并非越“土”越好,必须还要接上现代化的“天线”,凸显变迁中的“时代味”。只有能够反映时代脉搏、讲出群众心声期盼、展现乡村新气象、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乡村春晚,才算得上是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好“村晚”。或在内容上寻找灵感,将舞台老故事与移风易俗、法治教育等加以融合,赋予故事新内涵;或在形式上创新表达,用音乐快板、说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新颖节目,满足观众情趣;或从舞台外深挖潜力,通过“村晚+美食+市集”“村晚+文创”等方式,让“村晚”焕发出别样时代风采。这其中,有乡土风情与现代艺术的交织,时代元素与传统雅韵的融合,还有本土特色与外来文化的映照,“村晚”在“土且特”的韵味中与时代共同进步,“年味儿天花板”是必然结果。

村民主导是“村晚”不变味的内生动力。舞台的主角在人,好“村晚”的关键更在于村民。让“村民当主角”的“村晚”理念是活动能一直办下去的核心。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人,还是选择返乡的“新农人”,都需要“村晚”的舞台。曲调一起,锣鼓一响,老中青齐上阵,能够在家门口看上戏、看好戏,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小而美”舞台展现自身才艺、登台当“民”星,在“村晚”中获得价值感。与此同时,在一场场“村晚”筹备中,村民的日常交往更加紧密,情感联系也更深,乡村集体力量也得到具象化表达,为村庄治理注入活力。随着“村晚”关注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也开始自发前往乡村观看演出,当社会目光越来越多投向乡村,我们越发需要“把舞台真正交给村民”。


其实,不只是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如今,“村晚”正从在特殊时间节点举办的“春节晚会”延伸到“四季村晚”。“村晚”已经成为融合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的群众文娱活动代名词,为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搭建起新平台。想要延续“村晚”下半场的精彩,还需在“好”字上继续深耕,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偏离“农民是主角”这个核心。要避免节目题材与百姓日常生活脱节,不能过分依赖外部专业团队,主导工作也不应落在缺乏乡土经验的人身上,真正让“村晚”带着农民演、演的是农民、演给农民看。

当“村晚”成为观察乡村、深入乡村的一扇窗,为乡亲们办一场好“村晚”就是繁荣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一扇门。期待更多好“村晚”开场,奏响乡村文化盛宴。

作者:饶雪平


原标题:给乡亲们办一场好“村晚”

图片:新华社

监制: 侯馨远 编辑:李忆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