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战是航母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天下,这使人们逐渐淡忘了曾经的海上霸主“战列舰”。
战列舰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巨兽,一艘战列舰的造价相当于数十艘巡洋舰或数百艘驱逐舰,舰船上安装的大量大口径巨炮,让它看起来极为威武,特别是在开炮的时候,多门主炮齐射,视觉效果上极其震撼。等一等,既然战列舰上安装有多门主炮,从提升命中率的角度来讲,理应是轮流射击,可为什么每次战列舰开火都是主炮齐射呢?如果没有击中,岂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其实战列舰之所以选择主炮齐射,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因为瞄准实在太难了。
海战瞄准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难题,舰船与舰船之间存在着两个变量,一个是距离,一个是方位,而在实际的海战中,舰船都是处于运动之中的,所以舰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都在不断变化,要想准确击中目标就必须要计算出舰船之间的距离变化率和方位变化率。不过,这还不是最难的地方,最难的地方在于海浪。船只只要航行在大海上,就会受到海浪的影响,行船时这种影响似乎无伤大雅,但在开炮时,影响可就大了。
海浪会使舰船时时处于三种不同的运动变化之中。
第一种是横摇,也就是指舰船以首尾相连的中轴为中心进行左右摇摆,这会导致左船舷和右船舷轮流上下运动。第二种是纵摇,是指舰船以船身中间的一条横轴为中心进行前后摇摆,这会导致船头与船尾轮流上下运动。第三种是偏航,这与飞机的偏航有些相似,就是将整个船身看作是一个圆的直径,围绕圆心左右晃动,这会导致船首和船尾一会向左偏、一会向右偏。
要想准确命中目标,就必须要将海浪引起的三种运动变化计算进去。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心生疑惑,海战瞄准如此复杂,15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海战是怎么打的呢?首先是要尽量减少变量的数量,所以舰炮都被固定安装在了船的侧面,这样在开炮时最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横摇所引起的炮口俯仰变化。其次就是要依靠经验了,首先看一眼敌船的位置,然后低头看一眼甲板的倾斜情况,再在心里估算出船只的倾斜角度,最后调整大炮俯仰角度开炮。
当然,这种估计很不准确,后来,人们从钟摆得到了启发,受重力影响,钟摆总是垂直向下的,以此来测量船只的倾斜角度,就变得准确了很多。
再后来一种更为精确的仪器出现了,它就是陀螺仪,这一下舰船火炮的计算变得方便了很多。不过战列舰与古代舰船不同,它的炮不是固定在船侧的,战列舰的炮塔是可以自由转动的,这使得计算量一下子变得极为庞大。试想一下,如果一艘战列舰的炮塔朝向舰船前方33度,那么不管横摇、纵摇还是偏航,所产生的影响都会变得极为复杂。
这在现在可能不算是什么事,因为我们早已经有了智能化的火控系统,但在战列舰的时代,舰船上搭载的还是机械手摇计算机。
如此大的计算量,使用机械手摇计算机来完成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往往要忙活半天,才能得出计算结果。好不容易有了计算结果,当然要充分利用了,所以自然就是主炮齐发。如果一个计算结果只开一炮,实在是有点划不来,而且计算速度根本也支持不了多门主炮轮流发射,如果一定要轮流发射,那就只能瞎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