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这一生,就是一个“自悟”的过程。
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经历,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感悟。感悟到最后,得出了一个答案,也就“朝闻道,夕死可矣”了。
问题是,悟什么?
年轻的时候,所感觉到的,都是热血沸腾;所感悟到的,都是对于前途、名利、命运的冲动争取。
中年的时候,所感觉到的,都是压力山大;所感悟到的,都是对于生活、人生、家庭的无可奈何。
晚年的时候,告别了无数人,也目睹了无数真相。所感觉到的,都是平静淡然;所感悟到的,都是对于万事万物、人间人生的释怀,到头都是一场空。
尝遍了酸甜苦辣咸,经受了喜怒哀乐忧,然后走向了生老病死的终点——空。
02
既然谈到“空”,就不得不谈到《西游记》
孙猴子拜师的地点,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里边的主人是菩提祖师。
灵台方寸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斜月三星是什么?斜着的月亮,加上三点,就是一个“心”字。菩提,在佛教里边,就是“觉悟智慧”的意思。
后来,菩提祖师给孙猴子起名孙悟空。什么是悟空?万事万物到了尽头,就是一场空。谁都没有例外,包括诸天神佛。
合起来看,我们也就清楚了——真正的拜师学艺,就是在修“心”,用“心”去感知尘世间的一切,然后也就悟出了“空”的真相。
在唐僧师徒的第八十一难中,老龟翻脸不认人,将唐僧师徒丢到了河里边,大部分的经书都湿透了,有的经书还泡烂了。
孙悟空对唐僧说,天地万物不曾完美,我等又如何能够要求完美呢?经书被泡,有缺陷,符合不完美的天意,师傅就不用执着了。
03
为什么唐僧会执着“经书被河水泡烂”这件事?因为唐僧过分偏执了。
唐僧不知道,今天经书不被河水泡烂,明天也会被蛀虫咬烂;哪怕不被蛀虫咬烂,迟早有一天,经书也会泛黄,最终化为飞灰。
真正的“经”,并不是对于万事万物的偏执,而是对于“道”的顿悟。
在这片宇宙当中,只有“道”是不空的,而“道”以下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会空。包括人之躯体,会腐朽,也会被火化。
世人所钟爱的房子,不可能永存,最多五六十年,就会破旧,沦为危房。要是没有人维修,很快就会坍塌。
世人所钟爱的钱财,迟早有花光的那一天,哪怕没有被花光,当事人也带不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世人所偏执的成败,迟早有转变的那一天。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当事人依旧是要死的。人一死,强弱的局势也就变了。
你讨厌一场空,我讨厌一场空,他也讨厌一场空,可到头来,每个人都需要“空”。
04
最顶级的大彻大悟:用一辈子的时间,搞懂这一个字——空。
北宋宰相范仲淹,写过一首千古名诗:“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这片田地很不错,A获得了。随着A落魄,或者死去,B就占据了A的田地。随着B落魄,或者死去,C就占据了B的田地。如此循环下去,永无休止。
为什么会循环下去,永无休止?因为人寿有限,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就大宴群臣,跟群臣说,自己要废除谥号制度。自己称始皇帝,儿子是二世,孙子是三世......无休无止,千秋万代,趋向无穷。
让秦始皇嬴政始料不及的是,在他死后第三年,秦朝就灭亡了,而他的子孙都被杀光了。嬴政这一脉,传了三代人左右,就彻底断子绝孙了。
始皇帝那么厉害,都到了千古一帝的级别了,为什么还会空呢?
因为所有人,包括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也不过是“人间过客”罢了。人寿有穷尽,天地无穷时。一切都是需要“消亡”的。
05
写到最后
既然都是“空”,那我们该如何活着呢?
宋代诗人朱敦儒写过一首《西江月》:“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煌煌青史,不过是大梦一场。黄泉路上无老幼,哪怕是千古奇才,也要在奈何桥上走一遭。身为凡人,没必要计较那么多,活在当下,乐享人生,就足够了。
不要感慨人生太苦,不要悲叹人生太短暂,而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毕竟,大家的终点都是“空”,把过程做好,从心而活,才是真谛。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