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勾勒了一个光怪陆离、奇幻绚丽的神话世界,妖怪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形态各异、性格千差万别、法术千奇百怪,每一个都演绎着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不过西游世界里最惨的妖怪会是谁?
一、最惨的妖怪
提及“最惨”的妖怪,人们的思绪或许会不由自主地飘向白骨精,她为了一尝唐僧肉的滋味,可谓煞费苦心,却终究难逃孙悟空金箍棒的致命打击,落得一个魂飞魄散的下场。
有人或许会想起六耳猕猴,他的本领与齐天大圣不相上下,七十二变、筋斗云运用得炉火纯青,可最终却因与孙悟空争名逐利,在雷音寺里被孙悟空亲手终结了性命。
然而在这众多命运多舛的妖怪之中,还有一个鲜有人关注却更为悲惨的存在,他曾承蒙孙悟空亲授法术,本应前途无量,却最终死于非命,甚至死后的尸身还被残忍地做成了菜肴,沦为他人的盘中餐。
二、孙悟空传他法术
当取经队伍在漫长的西天取经之路上艰难前行时,孙悟空遭遇了六耳猕猴的搅扰。
六耳猕猴实力超凡,心思更是诡异难测。他先是趁唐僧师徒内部矛盾激化之时,悍然棒打唐僧,随后抢走了至关重要的通关文牒。
通关文牒对于取经队伍而言,无疑是西行路上的 “通行证”,没了它,取经大业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将功亏一篑。
沙僧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深知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挺身而出,充当劝架的中间人。他驾起祥云,匆匆赶到花果山。面对假孙悟空,沙僧苦口婆心地劝说,言辞间满是诚恳,希望“孙悟空”能念及师兄弟多年的情分,归还通关文牒。
沙僧心里明白,一旦失去通关文牒,取经队伍必将分崩离析,而自己也只能无奈地回到那寸草不生、孤寂荒芜的流沙河里,继续过着妖怪的生活。
可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沙僧的预料。
书中是这么写的:“行者道:‘小的们,快请老师父出来。’果跑进去,牵出一匹白马,请出一个唐三藏,跟着一个八戒,挑着行李;一个沙僧,拿着锡杖。这沙僧见了大怒道:‘我老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里又有一个沙和尚!不要无礼!吃我一杖!’好沙僧,双手举降妖杖,把一个假沙僧劈头一下打死,原来这是一个猴精。那行者见沙僧打死一个猴精,把沙和尚逼得走了,他也不来追赶,另选一个会变化的妖猴,还变一个沙和尚,从新教道,要上西方不题。”
从这段细致入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沙僧打死的 “沙和尚” 其实是一个猴精所变。
回想孙悟空初登水帘洞,成为美猴王之时,群猴皆是懵懂无知,全然不懂得变化之法。后来孙悟空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道,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冒险之旅,历经千辛万苦,穿越两重大海,终于来到了方寸山,拜在菩提祖师门下,这才学会了变化术、长生术和飞行术等诸多本领。
如今这个猴精能够惟妙惟肖地变成沙僧的模样,这足以证明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身法术传授给了猴子猴孙。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这个猴精能够成功变幻成沙僧,足以见得他天赋异禀,悟性极高,必然深受孙悟空的赏识与喜爱。
后来,这个猴精又得到了六耳猕猴的器重,六耳猕猴甚至打算让他取代沙僧,跟随自己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只可惜六耳猕猴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沙僧。沙僧平日里虽然为人忠厚老实,性情温和,但一旦触及到他的底线,他也绝非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于是这个毫无防备的猴精,就这样在被沙僧挥舞着降妖宝杖,打得脑浆迸裂,死状极其凄惨。
三、被分而食之
更令人震惊和愤慨的是,猴精死后,六耳猕猴的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
吴承恩在原著中这样写道:“沙僧东冲西撞,驾云而走,行者也不追赶,他回洞教小的们把打死的妖尸拖在一边,剥了皮,取肉煎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众猴都吃了……”
这里所描述的被打死的妖尸,正是那个变成沙僧的猴精。
这个猴精显然已练成了七十二变,甚至有可能还从孙悟空那里学会了长生术。他满心期待着能借助加入取经队伍的难得机会,摆脱妖怪的身份,实现自己的价值,走向一条全新的成佛之路。可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无比残酷的玩笑,他还没来得及在取经路上大展身手,就命丧沙僧之手。
猴精死后,六耳猕猴竟毫无怜悯之心,估计是一时饥饿难耐,便喊来其他猴子,将猴精的尸身剥皮取肉,放到锅里一顿煎炒,最后就着美酒,将其肉吃得一干二净,只在地上留下了一堆森森白骨,场景惨不忍睹。
如此悲惨至极的结局,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难以想象。这个花果山的猴精,从最初幸运地得到孙悟空的法术传承,到后来不幸被沙僧打死,再到死后被残忍地分而食之,他的遭遇堪称西游世界里最惨的妖怪,没有之一。
四、结语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人生充满了无尽的不确定性。就像猴精一样,他原本有机会凭借孙悟空传授的法术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康庄大道,却因为卷入了六耳猕猴和孙悟空的纷争之中,最终命丧黄泉,还落得个被分食的悲惨下场。
这警示着我们,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每一次选择都至关重要,它可能会改变我们一生的轨迹。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身边的同伴,切不可盲目跟风,更不能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双眼。否则一旦做出错误的选择,就可能像猴精一样,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