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队于2024年10月2日在俄罗斯库尔斯克边境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乌军在行动前数周已在苏梅州边境区域部署军事力量。装备精良的第47机械化旅参与此次行动,该部队首次部署美制布莱德利步兵战车,这款装备具有优异的机动性能和火力支援能力。布莱德利步兵战车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配备25毫米链炮和陶氏反坦克导弹,能够为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掩护。
乌军在俄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库尔斯克方向发起进攻,同时利用地形优势设置多个突破点。乌军指挥部通过卫星侦察和地面情报,选择突破路线。此次投入的部队包括多个精锐步兵营和装甲部队,这些部队经过专门训练,适应复杂地形作战。乌军采用分散突击战术,通过多点渗透打乱俄军防线。装甲部队与步兵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机动优势,在多个方向实施突袭。
乌军在此次行动中部署大量远程火力支援武器,包括M777榴弹炮和海马斯火箭炮系统。这些火炮系统在前期准备阶段对俄军防御阵地实施持续打击,有效压制敌方火力点。同时,工程部队在突击前沿开辟通道,清除地雷和其他障碍物,为主力部队的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俄罗斯阿依达特种部队在战斗中展现出坚决态度。多个国际人权组织对此表示严重关切。《日内瓦公约》第三条款规定,交战双方必须确保对战俘的人道待遇。这种做法可能影响未来的和平谈判进程。阿依达特种部队在战斗中采用高强度火力覆盖战术,在普列霍沃村外围地区设置多层火力网,对乌军突击部队造成严重损失。
俄军在普列霍沃村一带采取联合作战模式,整合传统火力打击与现代化无人机侦察系统,构建高效的立体防御网络。这种作战方式提高防御效率,减少己方人员伤亡。俄军调动多个炮兵群,配合无人机编队进行精确打击,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使防御部队能够快速响应。防御体系包括多层火力配置,前沿阵地部署轻型装甲车辆和反坦克武器,后方设置重型火炮和火箭炮阵地,形成交叉火力封锁区。
俄军通过无人机侦察系统,成功锁定乌克兰第37旅指挥部位置并发动打击。此次行动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该导弹采用准弹道导弹设计,最大射程500公里,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在末端阶段可进行复杂的规避机动,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有效拦截。该导弹的圆概率偏差为5-7米,具有极高的打击精度。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采用先进的惯性制导结合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保持高精度打击能力。
这次打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摧毁重要的指挥通信设施。近期类似的精确打击行动导致乌军多个指挥所改变位置,影响前线部队的指挥效率。乌军部署的电子干扰设备未能有效干扰导弹的制导系统。过去三个月中,类似的精确打击成功率提升约40%。打击过程中,俄军同时使用电子战设备,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和防空雷达,造成防空系统瘫痪。
乌军在南部战线的推进速度放缓,多个重点突破方向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乌军在过去72小时内投入超过200辆装甲车辆和约15000名士兵,推进距离仅为3-5公里。每天消耗的弹药量超过100吨,对乌克兰现有的后勤体系形成巨大压力。补给车队在运送物资过程中多次遭到俄军无人机和火炮袭击,导致部分重要军事物资无法及时运抵前线。
俄军在关键区域构建纵深30公里的防御工事带,包括反坦克壕沟、混凝土掩体和密集的雷场。突破这样的防御体系需要投入3-5倍于防御方的兵力,目前乌军的兵力优势未达到这一要求。防御工事带采用梯次布防方式,每个防御单元都配备反坦克武器、机枪火力点和迫击炮阵地。在重要路口和交通要道,俄军布设大量诱饵目标和假目标,增加乌军精确打击的难度。
南部战线的地形特点增加乌军推进的难度。该地区丘陵起伏,植被茂密,为防守方提供天然掩护。俄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制高点设置观察哨和火力点,对周边地区实施全方位监控和火力覆盖。同时,俄军在前沿阵地布设大量反装甲武器,包括"短号"反坦克导弹系统和"锆石"便携式反坦克火箭筒,这些武器对乌军装甲部队构成严重威胁。
该地区将在未来4-6周进入降雨季节,这将影响重型装备的机动能力。如果无法在降雨季节前取得突破性进展,乌军将面临战略部署调整的压力。俄军正在加紧强化防御工事,部署新的预备队,增加乌军突破的难度。降雨将导致土壤松软,装甲车辆行动受限,补给运输更加困难。恶劣天气还将影响空中侦察和火力支援效果,这对依赖精确打击的乌军作战方式形成制约。
乌军的反攻行动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是后勤补给压力,大规模军事行动消耗大量弹药和燃料,补给线路延长增加运输风险。另一方面是兵力损耗问题,持续的进攻作战使得部队战斗力下降,急需补充新的预备队。此外,俄军的防御体系不断强化,新部署的防空系统和电子战设备提高防御能力,这要求乌军必须调整战术方案,寻找新的突破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