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日,室内烤火成为不少人取暖的选择。然而,看似平常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近日,某地两青年在室内烤炭火取暖,来访的朋友一进屋,便急忙打开窗户通风。这一行为引发了广大网友激烈地讨论:
一些有过室内烤火经历的网友纷纷表示,自己曾出现浑身发软、头晕乏力、困倦等症状,甚至有人还留下了记忆力下降的后遗症,更有不幸者因此失去了生命。但也有部分网友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室内烤火并无危害。
到底孰对孰错?是那些亲身经历痛苦的人认知有误,还是未曾遭遇危险的人心存侥幸?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今天,陕西省疾控中心就来跟您聊聊“一氧化碳中毒”。
一、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无色无味且无刺激性,是一种极易被忽视的有毒气体。它难溶于水,却与人体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00-300倍。一旦进入人体,它会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进而导致脑及全身组织缺氧。短时间内过量吸入,就会引发急性健康损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煤气中毒。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就达两千到三千例,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非职业性的中毒。由于冬季取暖,门窗紧闭、通风不良,所以冬天就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最多的季节。
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哪些临床表现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轻重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接触时间长短、患者的健康情况等因素有关,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轻型中毒: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中型中毒: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重型中毒: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三、哪些情况易于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1.通风不良的室内场所:在使用煤炉做饭、排烟不良的家庭厨房,以及使用燃气或煤炭取暖且通风不良的居室、理发店、旅馆、公共浴池等场所,容易产生大量一氧化碳,造成中毒。
2.怠速空转的车内:一些司机朋友,特别是出租车司机,习惯长时间在怠速空转的车里休息,这个时候,发动机没有关,汽油燃烧不充分,一氧化碳废气就会通过汽车空调的入风口进入车内,进而引起中毒。
3.农村燃煤取暖不当:一些农村地区使用燃煤取暖,烟囱堵塞、烟囱倒风或者烟囱连接不紧密,也容易造成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发生中毒。
四、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在室内使用煤炉、炭火盆、煤气灶等取暖做饭时,要注意保持通风,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让室内空气新鲜。烟道、烟囱有堵塞、裂缝、破损时要及时修补,使用煤气灶时,防止火焰被汤水溢熄或被风吹熄而漏气。
2.正确安装和使用燃气热水器:燃气热水器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请专业人员安装,且要安装在浴室外空气流通处,使用排烟管将废气排出室外。尽量不要独自一人在家洗澡,使用时要保持通风透气;洗浴时间也不宜过长,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关闭燃气阀门。
3.车内休息注意开窗通风:在机动车内休息,不要过久地使用空调,车窗要留有一定缝隙、不要关严,且要经常打开车窗通风换气。
4.安装一氧化碳报警仪:建议在室内安装一氧化碳报警仪,强化“技防”手段,对一氧化碳泄漏做到及时预警。
五、一氧化碳中毒急救常识
如果现场有煤气异味,病人口唇呈樱桃红色是鉴定一氧化碳中毒最有力的证明。若有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建议最快速度采取以下措施:
1.确保安全转移:居室外的人进入室内救人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开灯、用打火机、火柴等,以免发生爆炸。立即打开门窗或把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解松衣扣、腰带,并使中毒者头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及时呼救与急救: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中度以上中毒者应及时送往医院做高压氧治疗,以免留下后遗症。在等待急救人员的间隙,一定要严密监测中毒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一旦发现心跳呼吸停止,第一时间实施人工呼吸。
3.自救方法:若意识到自己煤气中毒,应就地匍匐,及时离开现场。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至关重要!
陕西省疾控中心呼吁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掌握预防和急救的知识,让我们在温暖过冬的同时,远离CO这一“沉默杀手”。
(注:文中配图已购买所在图库版权,其他公众号运营主体转发时请慎重)
稿件来源: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所
审核:童哲峰
编辑:张 羽
公众号ID:sxcdcwx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
■请点击标题左下角蓝色字体“陕西疾控”或长按右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投稿 sxjkjjs@163.com
■本文是“陕西疾控”第1896期文章。查看往期,请回复数字“1、2、3......”或关键词“艾滋病、手足口、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