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已经启动,年味越来越浓,归家的脚步也越来越密集,高效流动的中国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期间,我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大力宣传各地欢度春节喜庆景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本报今日起策划开设“身边的年味”专栏,宣传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和谐团圆的春节文化,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彰显春节的文化魅力。
——编者
百节年为首,又到“抢票”回家时,我们跨越千山万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从村头走到村尾,一家家地拜年;人们穿着新衣服,贴春联、包饺子、送红包;从除夕开始,鞭炮声、舞龙舞狮的热闹声音不断响起……
春节象征着新的开始,春节的氛围让人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同时,每逢春节,总有那么一股浓浓的乡愁,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
本报策划“新春走基层”之“身边的年味”专栏,本期话题:“记忆中的年令人心驰神往”。
请来缝纫师傅赶制新衣
陈华胜(上饶市广丰区大南镇教师)——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那时孩子们都盼过年,我常常天真地问母亲:“妈妈,还有多少天过年?”我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母亲,掰起小手指头数计着过年的时间。
过年穿新衣是孩子们的最爱。快过年了,母亲把平时省下来的布票拿到供销社去扯布,然后请来缝纫师傅替我们赶制新衣。
大年三十终于来临了,过年的那天上午,我们兄弟姐妹兴高采烈地帮母亲杀鸡宰鹅,料理过年的菜肴……鞭炮声此起彼伏,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在一片鞭炮声中,我们全家人一起围坐在圆桌前吃年夜饭。虽然那时年夜饭很简朴,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浓浓的年味洋溢在老旧的小屋里。
最热闹、最精彩的莫过于舞龙灯了。有一回,我去看舞龙灯,半路上,耳畔就远远地传来清脆悦耳的锣鼓声。来到大操场,看龙灯表演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我挤进人群,用力地踮着脚,把脖子伸得老长,只见一条金色的巨龙上下翻飞……舞龙的那段时间,村子里整天整夜锣鼓喧天,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过年时就能吃上肉
李宏川(湖口县干部)——20世纪70年代,我家是简陋的平房屋,60余平方米。楼上只能放些杂物,并不能住人。腊月廿四是小年,也叫小岁,这一天,母亲开始浆洗衣服打扫房屋卫生,我开始往楼顶上糊报纸,装点一下房子。一年到头,破旧的屋子顿时焕然一新,有种喜庆的感觉,年的氛围也就出来了,心里便很有成就感。
那时,我家全靠父亲在工厂一点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平日连饭都难以吃饱。我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真正吃饱饭,还有肉吃。
年夜饭都是父亲动手。腊月三十这天,全家人起得都很早,父亲脱下了一年四季的工作服,围上了做饭的围裙,开始披挂上阵。
一般是先炸肉丸,打下手的母亲引煤炉时,父亲开始切肉,过年家里要剁上五斤肉,腌上三斤正月待客,余下两斤用于做年夜饭。说是肉丸子,其实还是面粉占主要成分,但这是难得的美味了。父亲还会炒上几个素菜,煎上一条鱼。等外面的鞭炮声响成一片时,父亲才吩咐母亲在八仙桌下放上火盆,盛起两大碗海带汤,端上一盘肉丸子、一盘鱼,和四五个素菜摆了满满一桌,大哥跑到门外放响鞭炮,年夜饭算正式开始了。海带汤里肉虽不多,但吃了还可以再装,管够,但鱼是不能动筷的,要保持完整留着正月请客用。
我家的年夜饭,全家人要吃上好几个小时,爷爷奶奶一年到头愁苦的脸,在这晚也难得地绽开了笑容。
祈福新的一年更美好
郭学福(上饶市广丰区公职人员)——我的故乡在一个名叫大塘畈的自然村。大年三十晚上的12点刚过,村民都要去社公庙里祈福祝愿。到社公庙大约要走40分钟的路程,碰到下雨天,泥路不好走,花的时间会更长一点。由于是凌晨,都是要用手电筒的,而我就是负责拿手电筒的小龙套。虽然我和父亲尽量早起赶路,但到达社公庙后才发现,那里早就人山人海,香火萦绕,鞭炮轰鸣。父亲把准备好的年货小心翼翼地放在庙里,摆在“社公”面前,然后就吩咐我去点香……
在返回的途中,会碰到稍晚点去“请社公”的父老乡亲,这时大家都会相互问候,要么轻轻相视一笑,要么就简单地打个招呼。
这项活动是我们这里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寓意着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福。
火红的灯笼挂起来
紫橙(玉山县冰溪镇自主创业者)——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我心中留下了无数温馨的记忆。每当寒风渐起,雪花纷飞之时,我便知道,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热闹的春节就要来了。
小时候的春节,是从一串串火红的灯笼挂起开始。父亲会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将那些精心挑选的灯笼挂在屋檐下,它们在夜色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照亮整个院子,也照亮我的心房。母亲则在一旁忙碌着,她那双巧手总能将简单的食材变成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厨房里飘出的香气,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除夕夜,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和烟花,五彩斑斓的光芒划破夜空,与星星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我和弟弟妹妹捂着耳朵,既兴奋又害怕地看着那些绚烂的火花,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被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带走,留下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到了元宵“闹花灯”
卢新民(余干县公职人员)——正月十五元宵节,余干俗称“过月半”,是除夕之后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余干民谚云:“撕了门前纸,各讨各生活”。意思是过了月半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就要准备劳作,努力干活。
元宵节前后,余干各地历来有打灯、观灯的习俗。过去,到了元宵晚上,城乡各种灯彩全部出游,锣鼓喧天,观者如潮。打灯者,谓之“闹花灯”,看灯者谓之“观花灯”。小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走门串户,请户主“看灯”,户主必须赏钱,真是热闹非凡。儿童打花灯的种类很多,有六角走马灯、六角花缽灯、鼓子灯、鱼灯、马灯、兔子灯等各种形状的灯。过去主要是纸扎的灯笼,灯笼里插上点燃的小蜡烛。
元宵晚上,许多农村还有到秧田送灯的风俗。送灯时,点燃一对蜡烛,放一挂鞭炮,烧了个大金元宝,以图新年万家团圆,丰收在望。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王志远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