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成功撤离

最近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过年不是为了团聚,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撤离,一次阶段性成功的逃亡。

他们或者在一线城市996,或者在异国他乡孤身一人,或者刚刚被裁员,或者刚刚离婚,或者被催婚,被PUA……总之,生活和职场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他们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短暂地逃离这令人身心疲惫的“战场”,回到那个小县城,重新做回父母的孩子,安静一阵子,思考一阵子,调整一阵子,过渡一阵子——这几乎是他们人生中唯一可以名正言顺地什么都不考虑,什么都不用想的时间窗口,他们暂时地卸下防备,放下所有的项目DDL,忘记还没找到的工作,忘记一个人的孤独,躲进“避风港”,做回“正常人”。

我们总是把“以爱之名”挂在嘴边,就像那首《一封家书》,字里行间全都是思念和爱,但细细一品,歌词里写满的其实都是一个不得不远走他乡的普通人,生活里的无奈。

你自己品。

以前我其实不太懂,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回个家要带那么多东西,大包小裹,恨不得搞个集装箱。如今我明白了,一部分人是嫌麻烦,懒得再去采购;另一部分人,则是在缓慢地转移战场,他们可能需要在家乡呆上好几个月,至于到底呆多久,要看他们能否真正积攒够再次出走的勇气。

我有个朋友,1月4号那天跟我说,今年过年不打算回家,要留在北京准备春招。隔了三天,突然跟我说,已经订了回长春的火车票。我很纳闷,问他说,你不是说要准备春招吗?他说,哎,投了好几家,要不就是不合适,要不连个回信都没有,心态崩了,想想还是回长春呆一阵子吧,回爸妈家,至少生活成本低很多。

我其实特别懂他,尽管我已经工作了快10年。但今年的我,也和他一样,经历了心态崩盘,在一个无人的夜晚,一个人默默崩溃,然后又花了好几天,消化掉这种足以吞噬人的情绪。

有句话我一直不同意但又无法反驳: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退路的。

这话的意思是,10年前,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我们还可以回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容不下肉身,我们还可以回县城。但如今,连县城的房价也已经飙升到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步。

但我还是觉得,我们有退路。只不过,我们的退路不是退回家乡,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

我们并非没有退路,回家只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出发。

我之前写过一个观点,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很多次断舍离,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是在一次次的断舍离中,缓慢地更新自己。

身在一线城市,我们需要速度和效率,需要直奔主题,需要去和同龄人比较,拼了命去完成一个又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就”,然后才能安睡。可心灵是需要休息的,人不可能一直像一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永不停歇地旋转,我们需要给自己一段无用又宽松的时光,去和过去的自己作别,去站在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去认识自己,去重新梳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逻辑,去重新感受这种心灵的宁静平和,去重新积攒再次出走的勇气,然后才能更好地出发。

如果说,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开窍,那么,一次有仪式感的“撤离”,就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一次难得的开窍的契机。

我们的第一次生命,是混沌的,我们被周边的环境和人输入了大量的信息,又在这种信息的喂养下,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和看世界的方式,我们以为我们懂了很多,但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我们必须尝试去脱离原有的环境,与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作别,换一个环境,换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去俯视自己,观望周边的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地开窍。

你需要真正地去思考,你到底是怎样的人,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要摒弃掉那些“他们说”,真正地屏蔽掉那些错误的输入,只遵从你自己内心的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断舍离,才能摆脱“路径依赖”,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特别鼓励那些因为失业,求职受挫,因情感问题纠结,被现实压力逼迫到喘不过气的年轻人,真正地去“离开”一阵子,去做短时间的“废人”,去做回父母的孩子,去做回自己,真正地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毫无压力的环境里,用旁观者的视角去回望自己,去思考人生和生活的意义,去重新认知自我,然后才能做出最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通过【暂时的撤离】,在适当的时机,把人生的播放倍速调慢,而不是在错误的路径上一直坚持,是所有人一生中都需要习得的能力。

相信我,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与过去的自己作别。

每一次有仪式感的撤离,都是一次断舍离,一次开窍,重新出发,你将成就更好的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