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图笔记大赛#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堡垒,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而因长城也繁衍出不少的典故和名词,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烽火戏诸侯”等等。其实,在我们现今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语,也和长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就用镜头带您走进“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聊聊嘉峪关的故事,再聊聊“多多关照”的由来。
有着“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自古各朝各代的诗人,来过嘉峪关后都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句,比如:王之涣的《出塞》,李白的《关山月》,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等等。那么嘉峪关为何能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关塞?
嘉峪关位于如今的甘肃省嘉峪关市,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隘。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经历了168年的建设,终于在明嘉靖十八年,也就是1539年完成。或许很多朋友会问,当时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花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在此修建关隘?
其实,这要从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时局变化说起。自明朝建立后,天下得到了一丝平静。但是因战争的原因,甘肃河西地区还是一片荒凉,经济落后,最主要的还是溃败的元朝残部和西域各民族,依然占领着这里。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征西将军,率兵前往河西。河西走廊北接瓦剌,西连西域,南邻藏族各部,是西域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也是明朝经略西域、制衡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冯胜奉命出金城(今兰州),率军西征,军队一路长驱直入,所向披靡, 大破敌军于玉门关外。当冯胜凯旋回来,班师回朝之时,路经如今一处南有祁连山,北有黑山,两山距离不过30华里的空旷之地之时,发现这是一处绝好的防御位置。于是他上报朝廷,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此大兴土木,初筑土城。
经过168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到了明嘉靖十八年,也就是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长城第一墩,形成一座完整关隘。自此一座雄伟壮丽的完整关隘落成,成为了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并以此作为联络和控扼西域的要塞。
自嘉峪关关隘建成后,为了加强河西走廊的防务,明廷派兵在此屯田,移民屯垦,发展农业生产,在肃州与嘉峪关一带安置游牧民族,耕牧并做,加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在此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人口大幅增加,经济逐渐恢复。
嘉峪关不仅仅是一座军事堡垒,更是一座经济要冲。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来往此地的客商也是越来越多。毕竟这是一处重要的关隘,不能什么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因此就有了类似“通行证”或是“护照”的东西,这就是“关照”。
关照如今是一个请求对方指点、教导或是照顾的名词,但是在明代它的意思是指出入关塞的公文、身份证件,主要用于验证身份和通行。在古代,嘉峪关是河西走廊通往关西的重要关口,所有出入的人员都必须持有盖有官方大印的“关照”才能通关。这种通行证制度在明代尤为严格。
嘉峪关是一道雄伟的历史风景线,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见证了数百年的荣耀与沧桑。其美在自然景观、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宝藏,吸引人们前来领略其独特魅力。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嘉峪关,出入虽然不需要“关照”了,但当您选择旅游目的地之时,这样美丽雄伟嘉峪关还得需要您的关照!
欢迎关注我,用原创图文打动您,用镜头带您领略中国的美,看尽世界风貌,职业摄影师刘杰,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