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主办的“《杨树达日记》新书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杨树达日记》是已故著名学者杨树达先生的存世日记,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907年至1908年的留日日记,2册;第二部分为1920年8月29日至1956年2月5日的51册日记,大致可分为1920年8月29日至1929年4月23日的《旅京日记》,1929年4月24日至1937年6月30日的《旅平日记》,1937年7月1日至1956年2月5日的《积微居日记》。原稿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浙江古籍出版社介绍,这是典型的学者日记、文人日记,记录了杨树达近40年的生活日常、学术思考、交游往来,内容极其丰富,此次整理出版,是杨树达先生日记的首次完整披露。
杨树达是我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经学家和教育家,在文字学、训诂学、经学等领域成就卓著,被陈寅恪先生誉为“汉圣”“儒宗”。此次出版的日记内容全面展现了杨树达的学术思考、治学心得及日常生活,是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发展、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的重要文献。
发布仪式中,作为家属代表,上海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杨逢彬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杨树达日记》的整理与出版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家属提供了一个了解先人的窗口。他表示,透过日记,不仅感受到了祖父的学术风采,也体会到了他们与同时代学者的思想交流与精神温度。
现场
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王旭斌表示,《杨树达日记》是一部学术宝库,也是一座历史富矿。它不仅是研究杨树达先生的重要资料,更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与学术的重要文献。希望通过这部日记的出版,将杨树达先生的学术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据悉,《杨树达日记》的整理与出版历时五年,获国家出版基金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多个单位协助完成。三位整理者莫晓霞、刘雪平、饶益波对手稿进行了文本释读及索引编制,克服了日记体量庞大、字迹辨识难度高等诸多挑战,最终呈现出高质量的出版成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莫晓霞作为整理团队代表发言时提到,2025年是杨树达先生诞辰140周年,在新年伊始于北京举办《杨树达日记》新书发布会,意义非凡。这部日记记录了先生近半个世纪的学术与生活轨迹,是一部珍贵的思想档案,也是研究时代变迁的重要史料。
合影
研讨环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罗琳指出,《杨树达日记》的底本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尘封多年,此次整理出版克服了诸多困难,是学术整理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他还回忆起1985年首次接触杨树达手稿时的激动心情,感慨此次出版的不易与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剑充分肯定了《杨树达日记》的学术地位,并称其是20世纪十大学人日记之一。他指出,日记不仅展现了杨树达先生的学术贡献,也为理解近代社会与文化变迁提供了珍贵的文献依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邹新明则指出,《杨树达日记》为研究民国学术史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尤其是日记附带的索引极大便利了学术研究。
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翟新明通过《杨树达日记》的具体记录,探讨了杨树达与曾运乾的关系,挖掘了日记的史料价值。他表示这部日记为研究湖湘学术传统提供了重要支持。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尧育飞以“作为教授的杨树达”为主题,从教学活动、学术身份及与同时代学者的互动等角度切入,分析了日记中展现的杨树达教育思想与学术实践。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饶益波、湖南师范大学研究馆员刘雪平则谈到了各自的整理感受,以及从日记中所获得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