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2
新的一天~努力~♪
———你的小编
1
单选题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测验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立足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谋划义务教育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建成世界____规模的义务教育体系,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____国家平均水平,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
A.最大 中等收入
B.最大 高收入
C.第二大 中等收入
D.第二大 高收入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B
解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这一部署对于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是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立足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谋划义务教育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体系,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2023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外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的诉求看,在“有学上”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对“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教育公平和质量有了更高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只有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才能让学生不分城乡、不分地域都能享有优质教育机会,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摘自新华社2024年8月23日报道《学习〈决定〉每日问答|如何理解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
2
多选题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测验题】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是适应人口变化形势、服务支撑人口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有____。
A.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
B.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迫切要求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人才红利到人口红利的转变
C.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口持续从农村迁移至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D.我国教育学龄人口的总体规模和区域分布未发生重大变化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C
解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一部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有效应对人口发展趋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是适应人口变化形势、服务支撑人口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人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2016年出生人口出现波峰达到1883万人,从2017年起持续走低,2023年出生人口下降到902万人。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迫切要求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人口持续从农村迁移至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我国教育学龄人口的总体规模和区域分布持续发生重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深入研判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效能,增强教育体系的服务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摘自新华社2024年8月22日报道《学习〈决定〉每日问答|怎样理解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3
多选题
据新华社2025年1月19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提到,要正确处理____的关系。
A.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
B.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
C.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
D.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
E.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CDE
解析:
据新华社2025年1月19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日前,教育部负责人就《纲要》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总体上坚持以“三大属性”为思想主线、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以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关键要求的编制思路,将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体现为重点任务,将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其中,“三大属性”,指的是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六大特质”,指的是教育强国应该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八大体系”,指的是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指的是必须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4
单选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1月2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____年保持全球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____,有效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A.10 超四成
B.10 达三成
C.15 超四成
D.15 达三成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C
解析: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1月2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四成,有效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5
单选题
2025年1月20日,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____“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____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A.403秒 产业应用
B.403秒 工程实践
C.1000秒 产业应用
D.1000秒 工程实践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D
解析:
2025年1月20日,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EAST形如“巨罐”,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体,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拥有专利近2000项。十余年来,EAST历经15万多次实验,最终实现“亿度千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攀上新的科学高峰。
太阳,普照万物,它的巨大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人造太阳”是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追求“能源自由”。
从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60秒、100秒到2023年的403秒、如今突破1000秒,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人造太阳”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让中国聚变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也为全球聚变堆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聚变反应达到千秒量级才能自我维持,跨越‘亿度千秒’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的环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6
多选题
2025年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迎新春。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有____。
A.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
B.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里的“年”指的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
C.“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说的是北方的小年
D.旧时,小年最重要的习俗就是蒸馒头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C
解析:
2025年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迎新春。
民间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谓之“小年”,源于人们十分在意“过年”的心态。那么,何为“年”?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随着历法知识进步,古人又根据天象、物候等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年就成了这一循环的最好概括。
中国人过年始于腊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里所说的“年”指的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俗称“大年”。与大年相比,还有一个相当于“预热”的小年。“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说的就是北方的小年;“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说的则是南方的小年。“从腊八到小年,再到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二十几天,都是喜庆和热闹的过年节奏。”王来华说。
旧时,小年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灶,这是我国南北共有的一项习俗。祭灶时,最常见的祭品便是又甜又黏的麦芽糖,意在招待好灶王爷,请他“上天言好事”,多说“甜言蜜语”。清代的一首小诗“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写的就是这个场景。
(注:“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民谣《腊月歌》“唱”足了腊月里的各种民俗大戏。)
贴心小链接 ↓
主编:苏蕾
编辑:杨晓峰
点击上图,了解 半月谈时政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