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刚:让进校园活动“少起来”,校园“静下来”

“进校园”活动多、与教学无关的检查考评任务重,令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备受困扰。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2024年4月,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通知》,对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工作作出部署。

自《通知》出台以来,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但校外检查次数频率高、项目多、多头重复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影响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如何推动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工作落到实处,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对此,省人大代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涂刚提出建议:“希望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擅自开展‘进校园’活动。”

涂刚结合《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要求,及自身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统筹制定允许进入学校检查、评估的项目清单,严格控制检查、评估的项目与频次,并支持基层学校拒绝未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检查、评估,对形式主义的典型案例进行通报;二是教育主管部门注意发掘并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进行线上评估,尽量减少检查组入校。

林夏:推动前沿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

省人大代表、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夏建议,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提升区域产学研创新动能。一是协同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向上对接教育部,争取国家人工智能学院分院、实训基地、夏令营等在蓉落地,提高资源整合能级;二是依托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等平台推动全川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与教学实践融合,加大人工智能工程应用型人才储备,开展全川 AI通识课程教学;三是在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与评价、开发普适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推动教师供给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合力提升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

严余松: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新体制新机制

目前,全省共有本科高校54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31所占57.4%。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成都工业学院原党委书记严余松谈到,创新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的组织方式,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束缚,搭建服务地方公共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将弱小的分散的服务集聚成强优的集成的服务,形成整体集成性链式服务新模式新体制,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严余松建议,首先要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同服务地方的新体制新机制。

“应用型高校有自身优势、特色和短板,其特点决定了服务的领域在地方基层、中小企业、乡村街道。”严余松认为,应切实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解决应用型高校存在的服务点多面广项目弱小,需求对接不够畅,组织程度低,持续综合服务能力差等突出问题。

他建议,运用集团化的公共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地方平台超市,构建政府政策引导、研究型大学主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主体、地方企业参与,共同服务地方的集团化服务新体系新体制。

同时,围绕发挥应用型高校整体优势,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根据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出台鼓励政策,搭建一批园校一体、校企共建、协同服务地方的新平台新主体。

“高层次高水平产教融合必然是众多利益共同体的集成,关键点是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新价值的创造和新的服务能力提升,并且能够持续稳定。”严余松建议,出台省级层面政策,鼓励跨学校跨领域构建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实验室、新型智库,组建省级层面的产教融合集团,突破所有制、股权等束缚,试点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产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现代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明确产教融合利益分配政策和运行管理机制,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形成相对稳定、利益共享、机制灵活的服务地方的新模式新方式。

王万民:增强“公益性职业性适应性”,推动我省民办高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如何破解投入经费不足、追求大而全、套用普通高校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相对不足、学生管理难度大等问题?1月21日,省政协委员、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万民建议,着力增强“公益性职业性适应性” ,推动我省民办高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王万民看来,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坚守公益属性,强化内涵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被社会所认可,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所以,他认为应该着力加强扶持监管,增强民办高职教育的公益性。一方面,从政策法规上清晰界定民办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明确投资主体和办学主体的权利义务,在保证办学主体相对独立地位的前提下,避免因家族式管理、企业式管理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出台保护举办者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出台对民办高职教育具体的扶持优惠政策,同时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举办者增加办学投入。

同时,王万民建议,着力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民办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使命、职业技能、职业形象教育;其次,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主动对接行业产业,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将产业技术、产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按照生产实际设计开发教材,提高教育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度。再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课证共融共生共长,增强人才供需的匹配度。

此外,在王万民看来,还要着力遵循职教规律,增强民办高职教育的适应性。首先,增强民办高职专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布局,立足区域急需和智能化、数字化、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育特色专业群。其次,增强民办高职教师与教育教学的适应性,选派公办高校优秀退休教师到民办高职院校支教支研,聘用兼职行业导师、企业导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增强民办高职学生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坚持“人人皆可成才”观念,因材施教,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

胡霞:整体深入推进科学教育服务强国战略

“有的小学《科学》教材并未发给学生,包装完备地堆在图书馆,有的学校发了书,但未开课;有的初中实验室只用于中考实验考试前做应试实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混乱……”省政协委员、成都树德中学党委书记胡霞关注到,目前科学教育在开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存在科学教育的功利和短视化现象,学校教育未能完整而深刻地把握科学人才素质结构与培养路径问题,在培养体系上缺乏多方力量的有机协同等。

胡霞认为,要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深化科学教育,要在教育理念、教研教学体系、人才素养、育人方式、培养机制与体系等方面整体推进,让教育更有力量,成为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支撑。

为此,她建议从课程改革走向课堂改革,建构新教研和新教学体系,包括深度、系统校本化推进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工程,实现人机协同、交互、智能智慧交织共生的新教研体系;注重学科实践,引导学生做中学;变革育人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质性评价,持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跳出程序性和无逻辑性,基于人才成长的规律性,注重小初高大教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高阶思维的发展性,形成新质人才培养的新教学体系。

此外,胡霞建议坚持科学素养与综合素养并重,坚持学科与跨学科建设并重,纵向坚持小初高大融通培养,横向加强学校、家庭、研究机构、企业、博物馆等方面的协同培养。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培育科学教育示范校、科学教育工作站(项目)等,发挥典型示范引领的作用,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四川教育发布综合川观新闻、教育导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