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就已经正式实行了双休制。但为何数十年过去了,真正能享受到双休的岗位,还寥寥无几?
难道真的如同黑心老板所说,每周多干一天能增加产能?但其实如果哪天真的强制双休,带来的结果一定会颠覆你的认知。
史上最爽工人福利,双休制度是如何诞生的?
随着蒸汽机的轰鸣声,第一次工业革命将劳动力带入了工厂成为了工人,工人阶级就此诞生。
18世纪60年代初的欧洲,大部分的工人每天都要工作12-16个小时以上,工人们每天一睁眼就是干活,中间的吃饭时间也是有限,午休那更是没有。
直到太阳都睡到后半夜了,才能收起工具回去睡觉,更可怕的是,那时的工人几乎没有 “每周休息”这样的概念,更别提什么双休了。
也就是说,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每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为资本家卖命。工厂生产节奏紧凑,机器昼夜轰鸣不止,工人得长时间持续工作。
双休在诞生前,还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八小时工作制”的普及。工人们在 “酷刑”下被折磨了近半个世纪。直至1817年,“社畜界的耶稣”,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
他提出的“三个八”口号,即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娱乐,八小时睡觉也成为了所有打工人的圣经。
1847 年,新西兰的工人阶级经过不懈斗争,促使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工厂和作坊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8 小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八小时工作制的立法。
但在这个时候,工人虽然每天“只”工作八个小时。但换个思路想,工人们每天“都”需要工作八个小时。
而且工作完之后基本都已经太阳下山,所谓的娱乐也只不过是回家无聊的躺在床上,那个时代工人们可没有手机电视看。
于是,有人便提出为工人提供定期的全天休假,但至于究竟怎么休,休多少天谁也拿不定主意。
19世纪中期的时候,欧洲一些地区,在工人中的基督教教徒的强烈要求下,开始将星期日设定为休息日,方便教徒们做礼拜。
这种定期全天休息的方式传到北美后,迅速引起反响,1872 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的印刷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实行9 小时工作制和每周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1926 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次在公司内实行“一周休息两天”的政策。这样的休息政策也使得福特公司成为当时美国工人梦寐以求的岗位。
后来,美国迎来大萧条,罗斯福签署新劳动法规确定了“一周五天,一天 8 小时”工作制,从此,我们所熟悉的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工作制度正式诞生。
酷爱工作的中国人,终于迎来了“双休”
由此看来,中国的工作制度是不是落后世界太长时间了,但其实你不知道的是,我国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与国际接轨的。
20世纪初,最初派出去的那几批留子,接触了先进的工人阶级思想,将八小时工作制带回了中国。
但那时中国正处于旧时代的动荡期,帝国主义、军阀、革命等乱成一团,谁还有功夫去管一天工作多少时间的问题。
虽然他们都没空去管,可是中国还是有人心里牵挂着工人阶级的利益的。
1924 年,中国共产党在《劳动立法原则》中,明确提出 “八小时工作制” 等劳动权益要求。
但在是双休日的问题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却一直是个空白。也许是革命任务太过于紧急,哪能有休息时间,也许是对工人阶级思想了解的还不够深入,没能及时做出调整。
哪怕是建国以后,我国也一直实行的是单休的方式,但由于初期的革命任务极其艰巨,加班赶工必然是常有的事。
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继续融入世界体系,这时我们才发现,“双休制度”貌似成为了一块进入全球化的敲门砖。
休息这种事情对于勤劳的中国人,一直都是一件“难事”。为了完成双休制在中国的全面实行,进行了数年的过渡期。
大小周这个词就是当时创造性的产物,一周单休,一周双休,轮换交替。1995年才在国家单位中实行双休。
千禧年的劳动节这一天,要求全国所有企业严格执行双休。宣布双休的第二年,我国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老板算盘响,员工心里凉,那些年企业避开的“休息权”!
25年过去了,当年宣称了“严格执行”到底严不严格,执没执行,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明明已经立法,为何“双休”在我国的企业中就这么难执行呢?
首先,咱们得承认,企业是要追求利润的,老板心里那个算盘打得哗哗响。多干一天活,多赚一天钱,利润不就上去了吗?
在不少老板看来,员工双休就意味着少干活,产出就会减少。于是,一些企业就开始了各种花式避开双休,变着法儿让员工加班。
比如“周末培训”、“团建活动”,甚至还有所谓的“自愿加班”。老板心里美滋滋,员工表面苦笑,心里直喊救命。
当然,有时加班这种事情完全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时真让人怀疑,内卷是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的吗?
“自愿加班”的文化在一些公司盛行,很多员工为了在公司站稳脚跟,不敢提双休,甚至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去工作,生怕被淘汰。
这种氛围一旦形成,整个职场就变成了“内卷”的舞台,大家纷纷卷起来,谁也不敢第一个休息。
还有一个关键节点不得不提,那就是21世纪初的创业潮。话说当时正值千禧年初,中国迎来了一波浩浩荡荡的创业热潮。
创业和在企业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节奏问题。企业里的员工按部就班,到了周五可以心安理得地收拾东西准备双休,但创业者却活在争分夺秒中。
创业嘛,讲究的是快人一步,市场变化迅速,不抓住机会就可能被淘汰。因此,创业者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救命稻草”,哪还有心思去考虑双休?
千禧年初的这波创业潮,为日后不少企业的“996”文化埋下了种子。很多企业在艰难存活下来之后,依旧延续着创业时期的工作模式,认为只有高强度的工作才能保持竞争力。
虽然公司从初创到成熟,员工从少到多,但双休这事儿一直没能提上日程。甚至,一些企业将超长工作时间视作“成功的秘诀”,并在企业文化中强化这种理念。
双休=赔本?,其实赚的更多!
聊到强制实行双休,不少老板眉头一皱,脑海中浮现的是“损失惨重”四个大字。少工作一天,业绩下滑、利润缩水,企业岂不是要凉凉?但真的是这样吗?
老板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少一天工作,听起来确实像是利润少了个口子。但实际上,工作时间长短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1+1=2”。
过度工作不仅可能导致效率下降,还会引发员工的倦怠,结果反而得不偿失。想象一下,一个拖着疲惫身躯的员工能有多高效?答案显而易见。
双休制带来的意外之喜
首先,双休制意味着员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精力充沛的员工往往更有创造力和专注力,产出质量也更高。
而且,工作生活的平衡还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离职率,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可是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
再看社会层面,双休制的实施还刺激了消费。更多的休息时间意味着人们有更多机会消费,进而推动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消费升级带动经济循环,双休制反而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别忘了双休最初写入劳动法成果法律性文件,就是为了应对美国的大萧条,完全可以称的上是“战绩可查”。
当时还有人可能会质疑,在经济危机时减少工作时间,不是雪上加霜吗?但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
企业的工作时间减少,原本一个人一周六天的工作量,现在需要更多的人来分担,这就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员工。
同时,人们有了更多休闲时间,消费需求随之提升,刺激了经济复苏。数据显示,大萧条后期,美国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力得到了显著恢复,双休制功不可没。
据统计,实行双休后,美国的生产力不降反升。原本精疲力竭的工人们,有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在上班时干劲十足。员工的高效工作使企业获益,进而促使整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
所以,双休制并不像一些老板担心的那样,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恰恰相反,它是提升效率和激发市场活力的“催化剂”。
对于企业来说,给员工放假不是亏本买卖,而是长远投资。对于社会来说,双休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
总之,双休制不仅不会带来所谓的经济损失,还会让企业和社会都“笑到最后”。那么,大家觉得双休制的“甜头”,是不是比想象中更香呢?
信息来源:
2021-08-11 澎湃新闻 社畜们消失的“双休日”,之前是如何诞生的
2025-01-20 澎湃新闻 工人日报关注:施行近30年,为何仍有职工难以“双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