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许振超
“人民工匠”
全国劳动模范
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原高级经理、桥吊专家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身怀“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多项装卸绝技,还带出了一支作风过硬、技能超群的集装箱装卸团队。
他先后9次率领团队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为中国港口业在国际上赢得一片声誉。不仅如此,为了实现码头生产中污染物零排放,他还曾带领团队攻克轮胎吊“油改电”这一世界技术难题,多国码头纷纷效仿。
他从只有初中文化的码头工人,到被授予多项荣誉的港口专家,在技术岗位上坚守50多年。
他就是许振超,一位只想“做一名好工人”的人民工匠。
楚小强/发自北京
“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
一句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话,却被许振超当作立身敬业的信念,用一辈子去践行和坚守。
“这是刚上班时人家告诉我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在用劳动来感悟这句话,好工人是什么样子的?好工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2024年9月13日,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他是全国各界15名被表彰的人员中,唯一一名工人。
这位75岁高龄的山东老者,不仅身怀“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多项装卸绝技,还带出了一支作风过硬、技能超群的集装箱装卸团队,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为中国港口业在国际上赢得一片声誉。
“振超同志很了不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所创造的无声响操作的‘绝活’为国争了光,为工人阶级争了光,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他称赞道。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码头生产中污染物零排放,许振超还曾带领团队攻克轮胎吊“油改电”这一世界技术难题,年节约成本2000多万元,被多国码头纷纷效仿。
从只有初中文化的码头工人,到被授予多项荣誉的港口专家,许振超是如何练就一身本领的?
2024年12月中旬,我们与“人民工匠”,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原高级经理、桥吊专家许振超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初见这位桥吊大师,他身材瘦削却挺如松竹,话语虽少但不失温和,时不时被他身上独有的“匠人”气质所感染,自信又坚实。
成为合格的桥吊司机
许振超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工人家庭,他从小就学习刻苦,成绩在班里排在前列,也爱钻研技术方面的东西。读初中时,他是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科技组的骨干,曾和同学组装了一部4管晶体管收音机。1967年,许振超初中毕业后,因一些外部因素影响,学业被迫中断。
第二年,许振超进入青岛国棉七厂做了一名工人。六年后,他又到青岛港做了码头工人。彼时,我们国家的港口经过20多年发展建设,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机械列队江边排,跟革命现代京剧《海港》里唱得一样。
不过,由于当时机械设备品种单一,功能也十分有限,好多工作需要依靠原始劳动力,尤其船舱里的活,主要还是人拉肩扛。
“那时,我们国家农业发展急需化肥,40斤重的化肥袋子,在船舱里装卸都要靠工人来搬。一个人一下扛4包,就是160斤,体力劳动强度非常大。”许振超回忆道。
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对工人的身体无疑是种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当时的码头生产作业,安全风险也比较大,偶尔还会出现人身事故。
许振超干过一段时间的装卸工作,对这种身心压力他感同身受。“我当时在一线干了多年,大家渴望摆脱重体力劳动的心理非常强烈。”
1975年,许振超成了当时码头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的司机。把货物从码头吊上车、船,或是从车、船吊到码头,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会开”和“开好”门机完全是两码事。
尤其在矿石装卸作业中,起吊不稳,来回打晃,就特别容易洒在车外,这些都将增加工人兄弟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有次,看到工友们忙着拿铁锨清理洒在外面的矿石,许振超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开好门机,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作业之余,许振超反复练习停钩、稳钩,甚至别人休息了他还在练。就这样练了好几个月,他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并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的绝活,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1984年,青岛港开始组建集装箱公司,开展国际集装箱装卸业务。作为一名优秀的门机司机,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
“我当时特别希望能到集装箱公司去开桥吊,桥吊司机主要是跟集装箱打交道。一是如果现场管控的好,基本上不会出现人身伤亡事故;二是我也非常希望亲手操作一下海港最大、最先进的装卸机械。”许振超笑着说。
那个时候,这些进口设备还没到,许振超就已经忙着学习集装箱相关业务技术。可桥吊的说明书是全英文的,工友们根本看不懂,这无疑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为了攻克阻碍,许振超想了个笨办法——买了本英汉电子小词典,逐字逐句对照翻译,硬是把这份说明书“啃了下来”。
“我当时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学习这种设备的原理及结构,因为它完全不同于我以前使用的门机。你不了解它的电控技术,就不懂它的性能,在操作当中很可能就会出现意外,尽管会很小心,但不懂原理不是你小心就能规避风险的。”许振超严肃的说道。
当自己手中的钩子事关工友安危和设备安全时,一切困难都不再是困难。许振超迎难而上,而他攻关克难的第一步就是保持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学习。
学到什么份儿算行?许振超给自己定了规矩:“我按照当时交通部对技术工人的等级标准要求——四懂三会——懂结构、懂性能、懂原理、懂维修、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照着这个标准努力学习,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桥吊司机。”
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
“人民工匠”、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早年工作照。
1987年,经过大约2年时间的安装调试,青岛港的桥吊正式投产,4个桥吊司机两班倒,一班干12个小时,许振超就是其中一员。
在离地面四五十米高的驾驶室,桥吊司机不仅要俯身紧盯轮船和运输车的位置,对两者之间的距离做到“心中有数”,还需“穿针引线”扣好集装箱上起吊用的锁孔,不能脱钩。
要知道,集装箱上的锁孔仅有现在的智能手机一般大小,要在十七八层楼高的地方精准锁定,极其考验司机的眼力和技巧。
事实上,当时国内关于这些进口桥吊的操作规范还是个空白,许振超到其他港口学习,也只有一个简单的安全操作规程。
“具体的操作原理是什么?每一项操作动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比如起吊箱子应该起多高?是垂直运行还是走弧线?到了船舱下放高度多高最安全?这些都没有标准,全靠司机自己摸索。”许振超对那时面临的困难至今难忘。
没有标准和规范的结果是,大家起初干得比较随意,操作也粗放,不仅经常发生磕碰并发出巨响,巨大的撞击也容易让集装箱和吊具损坏。
“当时有一种动力驱动着我,那就是要当一名好司机,因此我在工作中勤动脑筋、反复琢磨。”
久而久之,许振超又练就了一项拿手绝活——无声响操作。
这套操作不仅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关键是“稳准轻”,减少了因碰撞造成的桥吊故障或不必要的事故,后来一度成为了青岛港的独创绝技。
惯性思维会让人很难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的出现,质疑的声音随之接踵而至。许振超费了不少劲摸索出这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在推广时却困难重重,甚至四处碰壁。不仅工友对他提出异议,生产调度部门也不接受,甚至他还被领导谈话。
在工友们看来,横竖都是摆集装箱,轻拿轻放不仅耽误进度,还会少拿计件工资。
面对重重压力,许振超并没有放弃这套操作方法。从他1991年当上青岛港桥吊队副队长、1993年当上队长,期间一直对工友们进行培训。
“我必须这样做。要培养和带起一支新时期的桥吊司机队伍,挫折和困难不可避免。”许振超坚定地说。
他目的非常明确:“新时期的码头工人,应该要有新时期码头工人的形象,这种形象的体现就是你工作当中的表现——稳起、稳行、稳落,文明生产、无声响作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仅过了半年时间,大家就开始体会到了“无声响操作”带来的积极影响,熟练后发现生产效率不仅比以前高,队伍风气也比以前更好。之前对他的一切不理解、质疑声,也随之化为乌有。
“当时练成这个技能以后,在好多次特殊装卸作业中,发挥了它的技术优势,安全高效的完成了任务。”许振超欣慰地说。
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这段经历,许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一代:“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即使阻碍很多,也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只要你是为了生产,为了企业,为了国家,就没有什么可委屈、可畏惧的。”
当一名工人挺好
2001年,青岛港8号码头发展空间到了极限,集团在黄岛新港区另辟新的集装箱码头——前湾码头,许振超被调去负责新型桥吊安装技术监督,新码头投产后,他又担任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
到了新码头,有了新桥吊,许振超又在“无声响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团队操作技能——稳准轻快。
10年磨一剑。花了近10年功夫打磨团队的技能,这支队伍的装卸水平在国际上究竟怎么样?许振超和整个团队都很想知道。
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他们找到了答案。
经过6小时25分钟,许振超团队装卸了3200个集装箱。当时,世界上装卸速度最快的是香港国际货柜码头(HIT),单船效率为336个自然箱。许振超团队做到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首次打破了这一世界纪录。
可许振超觉得,这次破纪录并不过瘾,只多了3个箱子。于是在当年国庆节前夕,许振超又率领团队,将这一世界纪录提高到每小时381个自然箱。此后5年间,他们又连续多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
“当时的想法是,其他港口再想超过我们的话,你得拿出吃奶的劲儿,最后还不一定能行。”许振超笑着说。
2019年12月,许振超带领团队第9次打破世界纪录,做到了单船效率512个自然箱,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于当时集装箱桥吊设计的最高效率,也就是说接近极限了。想要再破纪录,除非更换效率更高的设备。”许振超自豪地说。
从苦练10年装卸技艺,到率队首次打破世界纪录,后又用15年不断打磨和超越自己,许振超不仅让“振超效率”享誉全球,自此成为港航界的“金字招牌”,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港口工人不服输、敢超越的卓越风采。
但这些世人眼中的传奇,在许振超看来,不过是他日常的工作和工人的本分。
“我们给自己争了气,让大家在国际上谈起中国的码头纷纷点赞——那是世界上最好、最快的码头。这对一个工人来说,已经足够了,除此别无所求。”
2024年9月13日,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
当问及如何看待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时,这位老人却风趣地说:“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在我的观念中,获得这些国家最高荣誉和奖项的,一般都是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但没想到,我一个码头工人出身的技术人员,也能获得这份最高荣誉。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说明党和国家对产业工人的认可和重视,是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一种荣誉。”
近期,许振超时常应邀到各地宣讲“人民工匠”精神,希望把自己5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分享给年轻一代的产业工人、企业员工、院校师生,鼓励大家争当国家建设的主人翁。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许振超不光是嘴上说说,他对这一精神的践行,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工人生涯。
“我干了一辈子工人,我觉得当一个工人挺好的。能干自己想干的工作,能在工作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能给一个行业革新改造,让技术升级、成熟,给企业带来效益,我觉得非常好。”他说。
对 话
许振超:“工匠精神”是劳动者最需要的精神
“人民工匠”、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
中国房地产报:您最近在各地宣讲“人民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有什么新的感触?
许振超:我到了好多地方,好多青年技术工人跟我说,他们小时候就听过我的故事,上学时还学过。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下,他们迅速的成长起来,成为各行各业的工匠,有些甚至已是大国工匠。好多年轻人,现在都自愿加入产业工人队伍。当听到这种消息的时候,我感觉挺欣慰的,路上奔波的疲惫也消散了不少。
中国房地产报:干一行精一行,振超团队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您是如何带领团队一步一步练就的?
许振超:从1984年成立集装箱公司开始,我就一直在练。当时有一种动力驱动着我,那就是要当一名好司机。开桥吊的特别之处就是每次作业都不一样,因此我在工作中勤动脑筋、反复琢磨,根据我对设备的了解,来发挥设备的最大性能,提高装卸效率。破纪录这件事,我们苦练了10年,从2003年到2019年,我们又用了15年时间不断打磨自己,包括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技术。我们整个公司团队上千人,大家都在为集装箱事业的发展、高效率努力。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很高兴我们能起一个带头作用,让大家意识到“工匠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劳动者最需要的精神,这就足够了。
中国房地产报:以前的产业工人都是一把钳子、一把螺丝刀、一把扳手“三个一”打天下,现在需要不断革新新技术和新装备,敢创新、能担当,挑战越来越大了,这几十年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您有什么感触?
许振超:我的感触是变化太快了,我刚开始从事集装箱装卸行业,工人确实存在这个情况——一把螺丝刀子,一把钳子,一把扳手,然后就出去干活了。实际上,我当时很反对工人的这种装备,曾提了不少意见,希望能购买一些专业工具。可惜,当时有些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但我们是干这个的,我们都知道只有设备好了才能干好活,可往往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当时我说了一句话,如果工人的工具不能做到现代化,企业上哪儿去搞现代化?好在后来一步一步转变了,能够买一些进口工具。随着国外技术不断引进,我们国产化技术也进步很快,国产工具的质量也很好。大家干活用专业的工具,用能看出力矩大小的扳手,工作劲头也起来了。因为螺丝达不到扭矩发生松动,或者扭矩过大被剪切,运转一段时间掉落的情况再没有发生。进入新码头以后,我们设备保养得比以前好,和工具有很大关系。过去一个扳手扭一个轴承盖,可能半个小时才能卸下来。现在有了专业工具,一分钟不到就卸下来了,劳动效率非常高,而且维修质量也能保证。这些专业工具的使用,提高了我们维修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对我们的生产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保障。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人民工匠,您认为什么是“工匠精神”?
许振超:我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工匠的内心,工匠只有内心强大了,工作当中遇到任何问题才不会害怕,只要这个强大的内心是为了生产,为了企业,为了国家,就没有什么可委屈、可畏惧的。从本质上来讲,“工匠精神”它是从劳动当中产生的,也就是劳动者的精神,顺理成章,它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应当尊重劳动、敬畏劳动。所谓敬畏劳动不是害怕劳动,而是把劳动当作一件很神圣的事,非常仔细认真负责地去把它干好,匠心就会产生。一个不尊重劳动的人,干活很随便的人,不可能有工匠精神。所以工匠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中国房地产报:在您的工作和生活中,哪些方面是您一直坚守的?
许振超:我一直坚持在这份岗位上,一是我就热爱这份技术工作,所以坚持在一线;二是工作中只要遇到问题,我就一定要解决。现在谈到“工匠精神”要求一丝不苟,实际上那会儿我就是这个想法。正因为我坚持这么做,所以我在技术上才可以做到精益求精;三是要自律,保持定力。如果自己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遇到困难恐怕承受不住。好多事儿我能沉着地应对,就是保持一个定力;四是在学习上保持恒心。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最后是要有信念。刚上班时人家告诉我的一句话——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我一辈子用劳动来感悟,好工人是什么样子?好工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个什么样?
中国房地产报:未来,您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许振超:我已经70多了,干不几年了。只是希望我和我老伴的身体能好一些,别有大毛病,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