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一部壮丽的史诗,遵义会议是这部史诗的绚烂篇章。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力量。我们要弘扬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红军长征时在贵州的民族工作实践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艰苦卓绝的长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精神和坚定意志,也为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新历程。

长征期间,红军先后经过苗、瑶、壮、侗、水、布依、仡佬、土家、白、纳西、彝、藏、羌、裕固、回、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推动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为我们党更加自觉地制定和实施促进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位于贵州遵义仁怀市的四渡赤水之茅台渡口(2025年1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长征历时两年,跨越15个省份。中央红军1934年12月进入贵州,1935年4月离开,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红六军团于1936年1月至4月在贵州活动3个多月,超过红二方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红军革命足迹遍及贵州70%以上的市(州)县(区),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创下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战等经典战例,将革命火种撒遍贵州。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长征期间,我们党充分相信和依靠各族群众,创造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群众拥护党和红军,纷纷加入红军、坚定不移跟党走。

红军进入贵州境内后,朱德同志反复强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指出贵州的居民多是少数民族,他们受压迫最深,生活最苦,是红军的依靠力量。各少数民族礼俗不尽相同,我们红军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要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团结少数民族,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军阀。

陈云同志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记录了“毛主席送毛衣”的感人佳话。1934年12月,红军队伍行经黔东南剑河县附近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赤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收到毛衣的这位老妇和当时贵州最贫苦的百姓都自称“乾(干)人”,朱德同志对这个称呼的解释是,“他们所有的一切完全被反动派榨干了。”而与“毛主席送毛衣”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一句感人至深的话:“红军是乾(干)人的队伍!”据统计,红军长征过剑河时,有400多名群众自愿加入红军队伍,投身革命事业。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现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图源:贵阳网

1935年1月,红军进入遵义城后,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组织印制《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面向各族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实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彻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消灭豪绅地主封建势力,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消灭洋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驱逐帝国主义,为创造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苏维埃而奋斗。”有文献记载,仅在遵义一地,中央红军在短短12天中就扩充四五千名新战士。

1936年3月,红二军团一部行军至威宁兴隆厂一带,这里是苗族聚居的村寨。红军离开后,之前因不了解红军而逃离的群众返回村寨,发现不仅各家各户的东西都完好无损,而且还在一位村民家里发现了一碗当地人从未见过的红色小豆。时逢春播季节,他们便拿到地里种下,秋天获得了好收成。年复一年,当地种豆者越来越多。因小豆是红军送的,为了记住这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队伍,当地苗族群众称其为“红军豆”。


▲1月15日,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不远的“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大会”现场,千余人共同参加了纪念大会。与会人士表示,深入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能从中汲取更多精神养分,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长征期间,我们党和红军主张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从精神和物质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与各族群众鱼水情深,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爱戴。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注重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并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了从照搬到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质的提升,为长征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局面。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遵义会议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年代,是伟大建党精神和长征精神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彰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精神,是历史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游览(2023年8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长征途中,红军和各族群众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了党和红军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体现了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体现了独立自主,发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强大力量;体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更体现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这些精神是我们开展“五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会议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各族儿女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征程上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增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力量。

(作者吕超系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教授)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牛锐 王琪

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看完了,点个“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