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剧目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有效积累中生成的,复排是对作品经典性的再确认,在不断还原、创造和接受的过程中,其价值还会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只依靠恢复技艺难以形成戏曲文化的新生态,经典复排应时刻回应时代,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完成经典的升级换代。
经典剧目复排是院团磨砺演员技艺、提升票房号召力、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发布《关于实施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地舞台上刮起经典复排之风。就大多数剧目的复排方案来看,复排仍以对表演艺术的继承为主,这当然是传承戏曲艺术精髓的大前提,说明以表演为中心的戏曲观念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经典剧目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有效积累中生成的,复排是对作品经典性的再确认,在不断还原、创造和接受的过程中,其价值还会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只依靠恢复技艺难以形成戏曲文化的新生态,经典复排应时刻回应时代,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完成经典的升级换代。
发挥演员创造力,赋予经典角色新生命。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依靠演员的口传身授,演员处于戏曲艺术各要素的中心位置。随着近代花部声腔的兴起,尤其是京剧的形成,戏班逐渐确立起“角儿中心制”,演员在戏曲团队中有很大的话语权,编剧、服装、文武场等要素往往都要围绕演员“因人设戏”,演员由此也在光大戏曲艺术中背负着重要使命,他们积极通过创新表演形式、继承传统技艺,形成了各门派争奇斗艳的戏曲生态。由于戏曲导演制的确立,演员的这种主观能动性逐渐让位于导演,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评论家们将演员的自由发挥视为确立导演权威的绊脚石,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事实上,很多经典剧目复排能有新的突破恰恰是演员不拘泥于传统技法、大胆创新的结果,如粤剧《搜书院》的成功就得益于马师曾和红线女在复排过程中的探索。广东粤剧团根据同名琼剧移植改编而成的《搜书院》成为“戏改”时期的经典剧目,马师曾、红线女复排时,注重体验人物内心,突出角色的典型性格,通过分析人物在传统表演技法和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之间探索表演新范式,最终打造出“步月抒怀”“柴房自叹”等经典场面和唱段,让粤剧因此获得“南国红豆”的美誉,《搜书院》在粤剧史上也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剧种意义。由此,演员在磨练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表演方法,融入新的表演理念和个人体悟才是守正创新的要义所在。
剧本再打磨,重塑经典的文化内涵。戏曲剧目的经典性在于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想象和情感认同。复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融入观众的价值认同。
很多具有教化作用的传奇剧本在一代代优秀编剧的翻新中表现出强大的舞台生命力,如传奇本《烂柯山》原本是一个崔氏嫌贫爱富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张继青向沈传芷学习了据此改编的昆曲《朱买臣休妻》,但精湛的舞台艺术仍无法弥补陈旧人物带来的遗憾。到了80年代,姚继焜重新调整剧本结构,丰富了“痴梦”一折的内容,重点刻画崔氏的内心情感,将其从一个令人生厌的形象提升为内心挣扎、令人同情的典型形象。进入21世纪后,盛和煜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中对这个故事进行重新结构和解构,放弃过度的道德评判视角,用现象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崔氏和朱买臣的关系,引发现代观众对婚姻与物质关系的反思,崔氏和朱买臣的形象在升级换代中成为当代观众的文化记忆。可见,戏曲中的文化记忆点往往是在现代与传统的不断对话中产生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经典IP在我国戏曲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毕竟凤毛麟角,打磨剧本除了需要在塑造典型人物、突出戏剧性等方面着力,更要有一种挖掘文化符号的意识,保持对时代精神和审美的高度敏感。
以技术赋能舞台,提升经典的视觉观赏度。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被视为浓缩写意特征的布景元素,然而随着现代审美的变化发展,以及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传统的编导手法和朴素的舞台效果很难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经典复排应利用技术手段更好满足当代审美的需求,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氛围,吸引观众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赋能并不意味着打破戏曲的写意性,而是丰富和突出写意美感,帮助观众更充分地体验戏曲艺术的古典韵味。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青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舞台技术对“空舞台”的空间打造,灯光与演员舞蹈动作的配合使整个舞台浑然天成,化繁就简的舞台技术不追求景观的真实感,而是突出情绪的外化和表达,观众在舞美的引导下迅速感知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强化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古典诗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探索出更多舞台空间的可能性,如中国戏曲学院和国家大剧院联袂复排的京剧《白蛇传》,动态的多媒体荧幕配合旋转的舞台营造出灵动的空间,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中,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和仙山琼阁的奇幻仙境拓展了观众的想象力,白蛇的传说在此刻被具象化。技术赋能舞台演出既可以用于打破古典写意之美与现代技术的壁垒,也为历史留下可供参考的新时代脚印。
在戏曲发展史中,一些经典剧目已经成为一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而复排经典剧目不是“炒冷饭”,我们应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复排方案,不仅要传承与恢复舞台技艺,更要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帮助观众接受新的时代认知。
来源:中国文化报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