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斯佳 实习生 张鑫如)申遗成功后,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即将到来,怎样度过新春佳节最有年味儿?读过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编著的《过年书》,你或许会得到启发。在这本书中,冯骥才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领读者全方位探寻春节的深厚内涵,让这个传统佳节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申遗成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申遗成功后,冯骥才第一时间编著了《过年书》。全书分为“年的感怀”“年的沉思”“年的艺术”“年的思辨”“年的话语”五部分,收录了《守岁》《花脸》《春节八事》等五十余篇冯骥才关于春节的文章和访谈,并配以三十余张彩图,从春节回忆、春节习俗、对春节相关非遗的抢救,到对春节的思考和展望,全面阐述了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了解春节的入门读物,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春节的绝佳读本。
近四十年来,写年、说年、谈年、论年,已经成为冯骥才工作的一部分。“过年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最大的节日。每逢过年,人们会不自觉地把阳历换成阴历,平日里积攒的生活兴劲儿也会在这时全部释放出来。旧时,即使再穷的人家,也要炖一锅肉,备两瓶酒,请人用红纸写些吉祥话儿粘贴在门板上;姑娘们会买上三尺红头绳,小小子则会放一挂小钢鞭。对于含蓄又温厚的中国人来说,每一次过年,都是民族情感的一次总爆发与加深。”
上世纪社会开放、生活改弦更张,加上西风东渐,固有的传统渐渐松散,年味淡化,冯骥才因而产生忧患,“生活不能不知不觉失掉了这么美好的东西,如果我们真的失却了年的风俗,那就不仅仅是一顿年夜饭,而是几千年创造的各个地域千差万别灿烂缤纷的年文化,这里边还包裹着我们民族对团圆、慈孝、和谐、平安和幸福执着的精神追求。”于是,他开始关切、思索、探究年的内涵、性质、意义、不可缺失的道理,写成文章,或向公众讲述;进而对一些重要的年俗如花会、窗花、年画等进行田野抢救;在各种与年相关的社会话题上发表意见,如春晚、春运、短信拜年、鞭炮等。
多年致力于保护、传承传统的年文化,冯骥才表示:“没有任何节日像春节一样包含中国人那么多精神、心理、追求、性情、偏爱,因而春节最能讲好中国故事。它就像一把钥匙——只要一进入春节,就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回事了。作为一名作家,我控制不住地想要写出这股生活的劲头。作为一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更感到应该好好传播春节文化。”
(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