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底的临近,催收行业似乎又迎来了一波“高发期”。近期,深圳某催收公司江西抚州分公司被警方上门调查,昆山花桥某信息科技公司也因催收问题被异地警方突击检查。这些事件并非偶然,去年以来,至少十几家催收公司被端,类似事件已多次发生。近期据媒体报道,浙江jm科技因催收信修问题副总裁被抓,这两年很多甲方自营的催收公司也多家出事。这些事件背后,可以预见的是整个催收行业在监管趋严、合规压力增大背景下的转型阵痛,反映出的是催收行业长期以来的“野蛮生长”与乱象丛生。

催收行业的“野蛮生长”与乱象丛生

催收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野蛮生长”的标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催收公司为了追求高效率的回款,常常采取一些不合规甚至违法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暴力威胁、恐吓、骚扰家属、泄露隐私等。例如,一些催收人员会通过爆通讯录、点外卖、寄快递等方式骚扰欠款人及其家属,甚至会非法获取信用卡持卡人的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

这种“野蛮生长”的模式不仅严重侵犯了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感。近年来,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推进,以及相关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暴力催收等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一些“软暴力”手段仍然屡禁不止,例如通过冒充公检法P开庭通知、以及“打综合办话术”、骚扰客户单位等情况。

监管重拳出击:行业洗牌加速

面对催收行业的乱象,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大整治力度。2024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从制度、人员、业务、技术等层面对催收业务进行了全流程规范。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再次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禁止六类违法违规的催收行为,并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委托有违法违规记录的机构进行催收。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催收行业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不合规的催收机构将被逐步淘汰,行业洗牌加速。据相关报道,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加速出清个贷不良资产,折扣低至0.5折,这反映出催收难度的显著增加。

助贷公司外包催收业务:是转型还是逃避?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部分助贷公司开始将催收业务外包,不在考虑自建催收团队,这一趋势在近一年越来越明显。据多家助贷公司高层透露,他们希望通过外包催收业务来降低合规风险。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够解决问题,仍值得商榷。一方面,外包催收业务可以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机构,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对催收过程的管控力度减弱。如果外包机构仍然采用不合规的催收手段,助贷公司可能仍需承担连带责任。另一方面,一些助贷公司在外包催收业务时,可能并未对合作机构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管理,导致一些有违法违规记录的机构仍然能够进入市场。

催收的出路在哪里?

这两年的不良率不断攀升,监管力度日益趋严,消费者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催收需求却不降反升。然而,催收行业乱象丛生,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问题屡禁不止,这让催收作为金融贷后重要环节的发展之路迷雾重重,出路究竟在哪,成了业内各方苦思冥想的难题。

外包催收公司的老板们,日子尤为艰难。他们承担着巨大风险,却只能获取微薄利润,还常常需要给甲方客户垫资。表面上的低逾期率,实则是众多催收公司垫资换来的。而且佣金结算周期漫长,短则3 - 6个月,有些公司甚至要等上一年。一旦催收公司出点状况,甲方就拒绝结算佣金。

催收公司该如何实现长久发展呢?

首先,催收立法迫在眉睫。当前,催收行业缺乏明确法律规范,如同脱缰野马,不合规行为肆意蔓延,难以遏制。未来,只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催收行业置于严格监管体系之下,才能有效约束催收机构的不当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引领行业迈向规范化发展轨道。

其次,电催“客服化”是已经成为趋势。过去,电话催收方式简单粗暴,频繁骚扰债务人,导致催收行业遭受诟病。随着技术进步和监管加强,电催必须做出改变。未来的电催应更加注重沟通方式与服务质量,催收人员像客服一样协助其制定还款计划,而非单纯施加压力。

最后,“调解 + 法诉”将成为催收关键手段。面对复杂的债务纠纷,传统催收方式往往难以奏效。未来,催收机构应更多采用“调解 + 法诉”模式,借助专业调解机构,推动双方达成和解;若调解失败,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如此既能高效化解矛盾,又能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