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黑暗,也怀疑光明。”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导演伍迪·艾伦,其创作风格独具一格,范畴横跨戏剧、电影和脱线性戏剧。作为一位高产同时作品数量繁多的艺术家,他同时是美国电影导演、戏剧与电影创作家、电影演员和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伍迪艾伦也为观众带来了四十余部美妙愉悦的作品,其中也不乏精彩绝伦之作。

尽管有着跨界颇多的艺术成就,但伍迪艾伦在作品中所聚焦的问题却相当统一:当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尤其是贯穿其中的精神不稳定性,以及时时在银幕中浮现的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

等等,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你们所爱的伍迪·艾伦,其实更是一位“爵佬”

2016年第六十九届戛纳国际电影节,81岁的伍迪·艾伦将他导演生涯的第四十六部电影《咖啡公社》带到世人面前。他也借这句台词,再一次表达了他的一生所爱。

文字:王晨宇

排版:范可可

责编:朱学振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一、“有谁不爱爵士乐?"

——《咖啡公社》(2016)


在伍迪·艾伦的创作生涯中,“爵士乐”无疑是他的一大创作风格,这个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的音乐极少缺席他的电影,他对这种音乐近乎痴迷,除了日常的拍电影、写剧本外,他还是个专业的爵士乐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支名叫“新奥尔良葬礼和拉格泰姆爵士交响乐团”的乐队创立并登陆纽约,时年四十岁的他吹起了单簧管,在电影内外都玩着他最钟意的星奥尔良爵士乐。并一直在“Michael's Pub固定演出,直到酒吧关门歇业。而后,乐队又在曼哈顿76街的Cafe Carlyle固定演出。这支名字颇具伍迪艾伦风格的爵士乐队也就“玩爵士”这件事玩了二十年,直至今天。


“这是在纽约最超现实的体验。”有人这样评价伍迪·艾伦对爵士演出的长情。1984年,纽约时报的记者刊载了一篇文章。记者写道:“这大概是纽约最长久的爵士乐队。”是的,报道无关这位导演的电影与创作生涯,而是关于他的爵士乐。伍迪艾伦对于爵士乐队热爱由此可见一斑。甚至在1978年《安妮·霍尔》奥斯卡折桂时,他都没去领奖,而是雷打不动的去做爵士乐的演出。


九十年代,伍迪·艾伦露面的次数不多。1996年,《人人都说我爱你》上映,这是一部用音乐剧手法创作的电影,以半歌舞片的形式描绘了爱情中的神秘与变幻莫测。这部电影不仅体现了伍迪·艾伦作为导演的深厚功力与创作才华,也让世人再次看到他对电影中音乐掌控部分的稳健与天才。同年,他又拉着老伙计艾迪·戴维斯等人创立了一个更加传统的爵士乐队,极少露面的同时,却又带着乐队跑各种爵士音乐节,录制专辑,举办巡演。

后来这位电影导演的爵士乐团欧洲巡演经历被纪录片导演芭芭拉·卡颇拍成电影,取名《狂人蓝调》(Wild Man Blue)。


有人这样评价伍迪·艾伦对爵士演出的长情:

“这是在纽约最超现实的体验。”

大部分人的惯性是从电影来分析配乐的选择,但在这位导演的作品里,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有更精彩的发现。伍迪·艾伦是那种为了让电影匹配自己挑选的爵士乐,可以反复剪辑甚至不惜重新拍摄某段剧情的导演。几十年如一日支持他的影迷也把爵士乐当成他电影中的一个锚点,在电影之外也汲取着这位导演对音乐的独特品味,并乐此不疲。

二、“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时刻”

——《曼哈顿》(1979)

“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时刻,都反映在黑白色的色调里和乔治·格什温的爵士旋律中”在伍迪艾伦的配乐中,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窥见其对与爵士乐的偏好和口味。1979年上映的《曼哈顿》,他就已经选择了爵士交响乐风格(Orchestral Jazz),来自乔治·格什(George·Gershwin)的《蓝狂》(Rhapsody in blue)作为电影配乐,故事里伍迪艾伦式风趣幽默与尖酸刻薄的背后,是格什温将德彪西与拉赫马尼诺夫风格与美国爵士乐的巧妙结合所产生的配乐。

伍迪在剧本与镜头中呈现的主人翁们,是知识分子、教师群体、精英们与哲学家,也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们。他会如何用他的镜头来描摹他从小长大的城市呢,是冷漠、嘈杂、还是浮躁?最终他选择了浪漫,爵士乐里那种私密的、委婉的、即兴的浪漫。

这些在曼哈顿的城市天际线与城市建筑广角图之下的人群们,都被他的镜头框入画中,再配上爵士交响乐风格的配乐,这很伍迪艾伦,同样,也很爵士。


三、 “这起死亡并不单纯”

——《曼哈顿谋杀疑案》(1993)

同样是纽约的街头,也同样是知识分子、教师群体、精英们与哲学家,也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们,1993年的犯罪喜剧电影《曼哈顿谋杀疑案》却带给我们一种延续的感觉,熟悉的伍迪艾伦镜头里的纽约地标性城市建筑。他在这部自述“票房平平但自己很中意的片子”里选取了酷爵士风格(Cool Jazz),来自戴夫·布鲁贝克(Dave·Brubeck)的《Take Five》。

布鲁贝克的爵士乐风格和这一创作时期的伍迪艾伦颇有契合之处:风格从精致到夸张

纵观伍迪·艾伦几十年的电影创作生涯和爵士乐生涯中,正如他所说:“现在的音乐和弦日趋繁复,可听性却比不上过去”,从1999年上映的《甜蜜与卑微》中吉普赛爵士(Jazz Manouche)到2011年的《午夜巴黎》里摇摆爵士(Swing Jazz)波萨诺(BossaNova)、爵士布鲁斯(Jazz—Blues),以及这部电影里长达四分钟的镜头里响起的单簧管爵士乐。再到2013年上映的《蓝色茉莉》里的软爵士(Smoooth Jazz),我们能看到他所喜爱的那些走过他一生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悦耳、纯正、经典的老原声爵士。


四、“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

——《午夜巴黎》(2011)

电影之外,争议、丑闻其实从来都不曾在这位导演身上远去,他也被一些人打上“罪不可赦的炼铜者”。确实,伍迪·艾伦是复杂的,他和他的电影被人打上各种标签。

但至少在爵士乐里,他有着最简单的热爱与浪漫,也有着伍迪·艾伦身上纯粹、简洁、童趣的一面。他倾听着、热爱着、改编着、运用着、演奏着这些精彩的爵士乐们,即使音乐评论届说“来看他演出的人只是因为伍迪艾伦这个名字。”,但我相信,无论是否为伍迪·艾伦的影迷,看过这位导演作品的观众们都对爵士乐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即使他产出电影的速度越来越慢,也逐渐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在电影之外的人们不妨用爵士乐为切口,去看清他的电影,也看清他创作的一生。


相较于电影,伍迪·艾伦的爵士乐演奏其实很纯粹与简单,在纪录片《狂人蓝调》里的他,就如同他最怀念的,一个世纪前的爵士黄金时代那样:人群包围的环境里,闪烁着微黄色的暖光,他端着单簧管,吹奏着那些来自他电影中伟大爵士乐手们的音乐。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那些洋溢着的、浓郁且迷人的律动、摇摆、即兴。

是的,你们所爱的这位导演,也同样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就站在舞台中心。

参考文献:

《如何听爵士》

《我的纽约,二十位名人眼中的奇迹之城》

《毫无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