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被打垮,真主党遭重创,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土崩瓦解,胡塞武装在也门的战线也被全面压缩。
作为这个反以、反美联盟的核心支柱,伊朗却在局势最关键的时刻显得孤立无援。
周边的盟友一个接一个陷入危机,伊朗的支援却迟缓而有限,甚至在最需要行动的时候表现出令人费解的被动。
曾经被视为中东局势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为何显得如此无力?
地缘政治变局
2024年12月,叙利亚的政局经过十年的蹉跎之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坚守的阿萨德政府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急剧衰退,国内外势力迅速膨胀,各自为战,开启了新一轮的割据时代。
土耳其在这场动荡中表现得尤为积极。
其军队趁着叙利亚北部边境的混乱,迅速推进,占领了一系列关键的边境城镇。
土耳其的目标明确,旨在创建一个“安全区”,以隔离其南边的库尔德武装力量,并防止更多的难民涌入其国境。
与此同时,以色列也没有闲着。
他们主要集中在叙利亚南部,加强了对戈兰高地的控制,并对黎巴嫩边境附近的地区进行了精确打击,目的是压制真主党的力量,并阻断可能对其安全构成威胁的武装集团。
哈耶特·塔赫里尔·沙姆(HTS),这一极端主义团体在叙利亚的混乱中找到了生存和扩张的空间。
他们在伊德利卜省加强了自己的控制,甚至在阿勒颇周边地区也有所行动,企图巩固其在叙利亚反对派中的主导地位。
HTS通过与其他小型武装组织的联合或吞并,迅速扩大了其影响力。
在这种多方势力的推动下,原本由阿萨德政府控制的地区迅速分崩离析。
政府军在多个战线上节节败退,失去了对一些关键地区的控制。
重要的城市如霍姆斯和代尔祖尔,一度成为了战场,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力量激烈交火,平民伤亡惨重。
外部国家的介入加剧了内战的复杂性。
例如,俄罗斯和伊朗虽然继续支持阿萨德政府,但他们的支援显然难以抗衡同时来自多个方向的压力。
特别是在美国和其盟友在国际上对阿萨德政府的持续谴责和制裁,使得其国际立场更加孤立。
军事基地、关键的供应线以及油田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在这一系列快速变动中,叙利亚的城市和乡村景象也发生了巨变。
许多城市地区变成了废墟,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民众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难民问题日益严重,成千上万的居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向邻国或相对安全的区域逃亡。
中东反以力量的溃败
中东的反以力量在2024年12月的动荡中同样遭受了沉重打击。
伊朗精心构筑的“抵抗之弧”是长期以来抗衡以色列和美国的联盟,因内外多重压力几近瓦解。
哈马斯在这次局势变化中受创尤为明显,原本依靠加沙地带的防线和地下网络与以色列长期对抗,但随着以色列展开持续且高强度的空袭,其指挥系统和补给渠道遭到严重破坏。
以色列的精准打击使哈马斯的武器储备和基础设施几乎全部摧毁,大量成员被捕或伤亡,整个组织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有效的行动能力。
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境地同样艰难。以色列对南黎巴嫩地区发动了多次军事行动,通过无人机空袭和地面渗透摧毁了真主党多个据点。
黎巴嫩政府由于经济危机和政治瘫痪,无力阻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也无力支持真主党的抗争。
与此同时,真主党的后勤供应链因为叙利亚局势的失控而断裂,原本依靠叙利亚向其运送武器和物资的线路被多方势力占据,使真主党陷入孤立。加之内部出现裂痕,一些地方武装开始脱离真主党的指挥。
在也门,胡塞武装的局势尤为惨烈。
美国、英国和以色列的联合空袭覆盖了其多个核心区域,首都萨那和周边军事设施遭受重创。
胡塞武装原本在与沙特主导的多国联军的对抗中取得了一定优势,但这种局势在联合空袭后急转直下。
胡塞的导弹发射阵地和无人机制造工厂被彻底摧毁,领导层的指挥中心也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这些组织逐渐丧失独立行动能力,“抵抗之弧”原有的联合性和协同性几乎荡然无存。
伊朗策略调整
面对不断恶化的地区局势,伊朗迅速调整策略,将重点放在加强与国际大国的外交互动上,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扭转局面。
在这些努力中,与中国的联系成为伊朗近期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向。
阿拉格齐作为伊朗外长,在这个敏感时刻的访华行程引起了广泛注意。
伊朗官方对这次访问高度重视,通过社交媒体和官方渠道密集发布相关信息,试图突出这次外交活动的重要性。
伊朗驻华大使馆的社交媒体账号在短时间内发布了多条动态,详细记录了阿拉格齐的活动行程,尤其强调了中伊双方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的“战略合作”和“共同利益”。
阿拉格齐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官员进行了多场高层会谈。这些会谈主要围绕能源合作、区域安全和经济项目展开。
伊朗迫切希望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缓解自身因制裁和地区孤立带来的经济压力。
尤其是在能源出口方面,伊朗试图确保在面对西方制裁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依赖中国这一主要买家来维持经济命脉。
双方还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一些关键项目,这些项目被视为伊朗融入更大范围国际合作网络的机会。
在会谈中,伊朗官员多次提及中东当前的紧张局势,试图将中国拉入对中东事务的更多关注。
伊朗希望借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为自身在地区事务中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话语权。
尤其是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频繁、中东格局剧变的背景下,伊朗更加注重利用与中国的合作来传递某种战略信号。
中国的中东政策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角色随着近年来的局势动荡而变得愈发重要,尤其是在2024年的这一系列事件中显现得尤为突出。
沙特与伊朗之间的关系曾长期因宗教、地缘政治和历史争端而紧张,断交七年之久。
在2023年3月的北京斡旋下,两国终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
中国作为调停方,不仅为沙特和伊朗提供了一个中立的谈判平台,还协调了双方在协议内容上的分歧。
为了确保协议能够顺利实施,中国在此后还派出了多支外交团队前往两国,就细节问题进行持续跟进。
随后,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介入也备受瞩目。
2024年7月,经过多轮幕后协商,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北京正式签署和解协议。
这一协议以《北京宣言》的形式公开发布,这两个长期对立的巴勒斯坦派别在几十年内首次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这一事件的发生时机极为重要,当时哈马斯因与以色列的长期冲突已接近崩溃边缘。
中国的及时斡旋和协调挽救了哈马斯的政治地位,也让巴勒斯坦问题重新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点。
与此同时,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平台上对以色列的态度也展现了其战略立场。
在针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多次表决中,中国始终支持巴勒斯坦的合法权益,并多次呼吁国际社会结束对以色列的盲目支持。
尤其是在以色列针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中,中国明确表示反对,并谴责以色列过度使用武力的行为。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这一系列表态,使以色列在外交层面变得更加孤立,也让美国的中东政策遭受了更多质疑。
此外,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布局也是其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包括伊朗、沙特和阿联酋在内的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
这些协议涵盖了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在中东地区建立了深厚的经济纽带。
伊朗的内部困境与外部挑战
尽管中国和俄罗斯在多个领域为伊朗提供了支持,但伊朗的表现却让人难以忽视它在区域局势中的无力感。
从加沙的哈马斯在猛烈打击下被削弱,到黎巴嫩的真主党在多方围剿下几近失势,再到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在短短十天内迅速崩溃,伊朗几乎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局势。
即使是象征性的火箭弹攻击,也未能对以色列造成实质性威胁,反而在事后被传出伊朗可能早已与以色列达成秘密协议,这一传言进一步削弱了它的地区形象。
围绕伊朗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低调表现,各种猜测不断涌现。
一些消息源声称,伊朗内部早已被外部情报机构渗透,尤其是摩萨德和中情局,导致其在对抗以色列和美国时力不从心。
也有分析认为,伊朗的最高领导层面临内部政治僵局,再加上领导人哈梅内伊的年事已高和健康问题,可能对以色列的暗杀行动心存顾虑,从而在战略决策上显得保守甚至犹豫。
当前的局势对伊朗形成了双重困境。
一方面,面对盟友的危机,它缺乏有效的支持手段;另一方面,当伊朗自身陷入孤立时,它也难以从过去依赖的盟友中获得实际帮助。
这种循环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中东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伊朗未来的路,不好走。
参考资料:金良祥 曹燕媚 伊朗与也门胡塞武装的准联盟关系探析 阿拉伯世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