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药界可谓掀起了惊涛骇浪!国家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高雪被调查,这一重磅消息瞬间引发各界关注。与此同时,上海两会期间专家的发声,更是将药品集采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直以来,药品集采政策旨在降低药价,让患者能轻松看病、看得起病,尤其是在高值医用耗材和慢性病药品方面,国家期望通过大规模集中采购,发挥团购优势,为患者减轻经济重压。这本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可如今却问题频出。
就拿实际情况来说,在一些医院,低价集采药品出现了诸多状况。像抗生素,本该有效对抗病菌,却因价格过低,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患者用后过敏反应增多;降压药也有血压降不下来的情况;麻醉药更是让人揪心,打了好几支,患者却依旧无法入睡;肠道准备用的泻药,剂量不足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进程和健康恢复。
为何会如此呢?根源在于集采过程中的低价竞标模式。企业为了中标、获取订单,在价格被不断压低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成本。这就使得部分企业采用劣质原材料、降低生产标准,药品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而高雪作为集采关键人物,本应确保集采药品质量和价格的合理平衡。他的被查,极有可能与集采中“低价竞标”引发的药品质量隐患密切相关。在他负责期间,虽然药品价格看似降下来了,但质量却没了保障,老百姓依旧面临用药困境,这显然违背了集采政策的初衷。
在上海两会上,以郑民华等专家为代表的 20 位上海市政协委员提交了重要提案,聚焦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保障患者用上疗效好的药物。专家们明确指出,对于那些已被证实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必须果断解除采购协议,并及时更换供货企业,绝不能让有问题的药品继续危害患者。
如今,集采政策的监管漏洞也暴露无遗。一些生产商在利益驱使下“以次充好”,而现有的监管体系却未能及时察觉和严惩这些不良行为。
这警示着我们,药品集采不能只看价格,更要注重质量安全。相关部门必须强化监管力度,完善采购制度,提高集采环节的透明度,严格审查药品生产企业资质和产品质量,确保每一种集采药品都能在价格亲民的同时安全有效,真正实现集采政策的惠民目标,让老百姓不再为用药问题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