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时隔4年再次入主白宫。

伴随着特朗普的正式上台,全球的焦点将无疑集中在中美博弈之上。

就在一个月前海湖庄园举行的记者会上,特朗普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和美国可以一起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你想一想,这很重要。

很多人认为这是特朗普在示好,在服软。

但,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说过类似的话,然后又发生了什么?

最著名的一次,可以追溯到1944年。

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小罗斯福曾对苏联说:美国和苏联共同努力,就可以确保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接着发生了什么?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苏联被认为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

苏联通过战争削弱了美国在欧洲的压力,并为自身争取时间恢复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另外一次特别著名的,是在1946年的铁幕演说。

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提到了英语国家之间的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他强调:美国和英国只要能站在一起,世界将会和平和安全。

很快,印度、巴基斯坦等殖民地的独立,就成为了大英帝国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日不落帝国”的太阳就此落下。

这当中,美国对印度的支持和对英国的压力,都对最终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次也很有名,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在1960年代曾说过,美国和法国作为自由而强大的国家,能够激励世界实现和平与正义。

紧接着,在1965年,戴高乐敏锐地发现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维持不下去,于是果断用美元储备买回了3000吨黄金。

这一行动被认为是对美元霸权的一次沉重打击,并最终导致了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瓦解。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话的背后,从来不是真正的合作,恰恰相反,更剧烈的博弈正在悄然发生。

也正因为这些历史典型事件,当特朗普对我们说出“中国和美国在一起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这样的话的时候,背后并不是代表美国向中国服软了,或者特朗普向中国示好了。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更剧烈的博弈,可能就要来了……

进入2025年,全球的焦点将无疑集中在中、美两国间的博弈。

从目前特朗普政府的内阁名单来看,美国的对华政策将继续保持强硬立场,甚至较拜登政府更加“鹰派”。

特朗普提名的国务卿马克·卢比奥和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兹,都被视为对华强硬派人物。

而且,特朗普第一次任期的副国家安全顾问马特·波廷格,早在24年4月的《外交事务》上就公开指责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不够强硬。

他认为,美国必须“赢得与中国的竞争”,甚至明确表示美国必须与中国展开直接对抗。

随着中国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崛起,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在重大问题上,将很难妥协。

2025年,在中美博弈层面,柏年总结为8个字“斗而不破、固本培元”。

相比于拜登,特朗普无疑更加务实,在美国利益为先的基调之下,特朗普政府“斗”的目的,将转变为如何给美国带来真正的好处。

相比于传统的意识形态之争,中美双方可以谈的问题也将增多。

而中美双方,在“不破”的基础上,双方的重心大概率会聚焦自身。

对我们来说,一方面,会继续加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突破西方围堵;

另一方面,通过3-5年的“化债”举措,解决目前正面临的债务问题。

而美国政府当前面临的矛盾比我们复杂的多,不只有对华的矛盾,美国人不可能一条心地来对付中国。

当前美国的核心矛盾有两个:

一个是同中国的经济冲突;另一个则是美国国内,由于蛋糕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阶级冲突。

特朗普本人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他早在个人的“竞选承诺”——《47号议程》里,开宗明义地讲了:

“当前美国的问题看似有很多,但是核心问题就两个:一个是同中国的经济竞争,另一个则是美国的全球主义精英们(也就是民主党),对本国民众毫无节制的剥削。”

自上世纪80年代“全球化”开启以来,这些精英们主导了美国资本向海外转移。

在这期间,华尔街赚了很多钱,美国股市蹭蹭上涨。还有美国的互联网产业,也在全球化中受益。

所以如果我们看美国大选地图,美国东北部“金融区”和西部“互联网区”,都是非常支持民主党的铁票仓,一片深蓝。

但是呢,他们搬走了原属于美国工人的岗位,甚至为了保持自身竞争力,还要引进外来移民同本地人竞争,这就引起了另一半美国人的厌恶。

这背后,其实就是“制造美国”和“金融美国”——“两个美国”的冲突。

随着特朗普刺杀案的发生。在政治上,“制造美国”和“金融美国”已经结成了死仇,水火不容。

特朗普表示,要给海外加普遍性关税;要开展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遣返运动;要监管硅谷互联网产业;要削弱北约、甚至要美军从全球撤退——间接拆了美元霸权的台。

这些做法,都是在对民主党、和他背后的“金融美国”进行清算。

所以最近,美国那边也有“阴谋论”说,为了阻止特朗普的清算,民主党或将联手华尔街,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掀起一场金融危机,让特朗普本人自顾不暇。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坊间观点。

但柏年也确实认为,过去两年,拜登在任内大幅加息,引发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创造了著名的纳斯达克AI泡沫,大概率会在特朗普上台后消散。

就全球地缘局势来说,与美国相关的地缘博弈,大家最关心的有三个,一是俄乌、二是巴以、三是台海。

关于俄乌,特朗普在“竞选承诺”——《47号议程》中已经夸下海口,“上台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冲突”。

这不只是特朗普一个人的想法,由美国保守派核心智囊团撰写的《2025计划》(Project 2025)也表示,“要恢复欧洲的和平”,并且要“让盟友们承担更多的开支义务”,而不是坚决抗击俄罗斯的“入侵”。

特朗普的这种态度,其实体现出当下美国的一种治国理念,那就是:要从全球战略收缩,“固本培元”,所有的资源都应该用于美国国内建设,而不是投入到海外。

与之类似,我们最关心的台海问题,特朗普也是这种态度。

在特朗普团队撰写的诸多文件里,美国政客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和中国的经贸冲突,但是丝毫没有提及台海问题。

在公开场合中,特朗普也从来不表态“武力保卫台岛”,这一点和拜登非常不同。

所以,特朗普能上台,台海、连带着菲律宾,可能会消停不少,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

但是呢,美国从全球战略撤退,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以色列。

一方面,从宗教的角度,美国民众非常支持以色列。

他们认为按照《圣经》的说法,以色列人如果回到耶路撒冷,“弥赛亚”(耶稣基督)就会降临。

所以为了笼络这一批宗教选民,同时可能也是为了笼络犹太资本,共和党比民主党更加支持以色列。

另一方面,共和党的铁票仓之一是经营传统能源的大财团,团结稳定的中东,明显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目前,沙特正在推进其“愿景2030”的经济改革计划,企图通过加强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经济合作,减少对西方国家的依赖。

但中东地区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沙特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争端;阿拉伯国家与伊朗的明争暗斗,都将是美国能够施加地缘影响力、甚至挑起区域冲突的着力点。

作为特朗普的铁杆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后续在与哈马斯的冲突中,无疑有了更多的底气,双方的敌对情绪和军事摩擦可能会长期存在。

这一次特朗普上台,巴以冲突可能会打得更加激烈。

应该说,在中、美“斗而不破”的基础上,“固本培元”,加力解决国内种种矛盾,进而巩固“美国优先”的执政根基,才应该是特朗普上任后的工作重心。

伴随着特朗普的正式上任,新一轮中美博弈的轮盘已经开始转动。

今天,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每年全球外汇都会源源不断地通过货物贸易流入中国,这既是我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人民币保持长期稳定,逐步走向国际化的底气。

而反观美国,美国当前的国家债务规模屡创新高,美国股市的估值也来到历史高位,在大国博弈之中,美国急迫地想压迫竞争对手这一行为本身,也凸显了美国对全球掌控力日渐衰落的焦虑和不甘。

从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中回看,每一次重大的外部冲击,往往会成为我们凝心聚力、发展壮大的契机。

在全球变革、大国博弈的今天,我们每个普通人的职业发展与财富积累也将受到深刻的影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