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曾向苏联欠下了86亿的国债,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美援朝阶段,再加上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工业又刚刚起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到1965年,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偿还了所有债务。当年的中国是怎么会欠下那么多的债务,又是怎么在短时间内用什么样的方式还掉的呢?



首先,提到这笔巨额债务,就不得不从抗美援朝说起。作为二战以后的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中国、美国和苏联都被卷入其中。苏联的立场其实有点微妙,从大局来看,他和中国一样,不希望战火蔓延到自家边境,但又不想和美国有正面冲突。所以,向中国施压就成了最好的手段。



其实现在很多人回顾抗美援朝,都会说唇亡齿寒之类的,但其实当时的中国有些骑虎难下。不管是不是主动性的意愿,至少苏联是希望中国能够出兵的。可是中国刚经历了解放战争,工业基础又几乎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光靠原来的武器去对抗美国,就有点以卵击石的味道。所以,苏联就在这个时候愿意向中国资助武器。部分少量的武器可以送,但很多还是要花钱买,中国当时没什么钱啊,就只能通过租赁的方式。苏联人这笔账多会算:你帮我一起打了,不用我出手,我呢就借你武器,有钱了再慢慢还。



1950年,苏联向中国提供60个步兵师和23个空军装备,轻武器、重武器,应有尽有。中国第一代喷气战斗机飞行员,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参与培训的也是苏联人。当时不仅仅是向中国资助武器,中苏的关系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蜜月期,各种经济往来鼎力相助,基本都不分你我了。

1955年,苏联从旅顺撤军,但留下了大量的工业设备和武器,这些设备和武器带不走,就只能打包卖给中国。当时总共的打包价是9.8亿,虽然这笔钱放现在可能对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现在的中国而言根本没什么,但当时的中国很难拿出这笔钱,所以苏联再次提出租赁的方式。



这里要提一点,虽然苏联向中国有偿提供了很多轻重型武器,但很多武器都是二战时期留下来的,表面喷下漆,重新翻修一下就又能用了。虽然便宜,大多都是折旧的,但比起当时的部队装备,还是要好不少的。

既然拿了别人的东西,那就得花钱,没钱就只能通过债务的形式,至于什么时候还,这个也只能根据两国之间的协商。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当时欠了国债的中国,就会受制于苏联。中苏两国关系好没什么,但一旦关系破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1960年,中苏关系达到了冰点,257个科技类项目被宣告停止,两国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苏联也趁此撤走了大量的在华援助人员。此时,中国突然意识到及时还清债务的重要性。但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1960年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连饭都吃不饱,又有什么能力偿还债务呢?这对雪上加霜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举步维艰。

当时还有一些传言,例如苏联向中国逼债的说法,其实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两国之间的债务关系和普通人欠钱是不一样的,国债黑纸白字写得清清楚楚,包括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情况等等都是会有一系列的考量和国际外交目的等等。哪怕是关系到了冰点,也不会说因为你欠钱了,我就要催着你还,至少当时在明面上,苏联并没有那么做。



中国当时主要还处于农业时代,工业起步较晚,所以决定用农产品还债。河南是农业大国,刚开始,中国就用河南的粮食和猪肉、鸡蛋鸡肉等农产品进行偿还。光是猪肉,每天就要杀猪5000头,所以上了年纪的河南人应该知道,在那个时候要想吃到猪肉是很难的。但是农产品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它的利润附加值特别低,说得通俗点,就是不划算。而且用来偿还债务的农产品,质量过不过关,合不合格,苏联还有相当严格的控制标准。更何况当时的中国人,连自己都吃不饱饭。中国农民辛勤劳作,用自己的血汗钱偿还债务。



所以后来中国就改变方针,不用农产品,改用矿。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新疆地区的可可托海。可可托海矿区的矿产品对当时刚刚工业起步的中国来说,需求量还不算大,但对重工业的苏联就不一样了。所以,在中苏两国的协商下,决定改用矿产品替代债务。



但是凭借当时的开发技术去开发可可托海的矿产资源也相当不易,可可托海环境恶劣,尤其在冬季,气温经常会达到零下40度。而当时的中国人就是顶着这样的环境气候,不分昼夜地劳作,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早日还清国债。

直到1965年,中国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可可托海的矿产品所抵掉的债务占据了整个债务的三分之一。还清债务就意味着中国开始走向了一条自力更生、自己当家做主的道路,而不再受制于人。同时,也因此赢得了更多的国际信誉和尊重,为今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