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是,关羽的实力和品德完全配的上他死后近两千年的哀荣。

先看战绩。


关羽的成名战是诛颜良解白马之围。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兵败投靠了袁绍,关羽被曹军俘获,因一时不知道刘备去向,遂暂时投靠了曹操。

官渡之战时,袁绍大将颜良攻白马县,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前锋攻打颜良,关羽在两军对战时瞅见了颜良的麾盖,策马疾冲,阵斩颜良,万人丛中取上将首级,解了白马之围。

关羽因此被曹操表奏为汉寿亭侯。

之后关羽得知刘备消息,离开曹操回到了刘备身边。

关羽算是刘备身边最得力的将领,凡是需要分兵的时候,都是刘备领一军,关羽领一军。

在刘备阵营,关羽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刘备在征讨益州的时候,把张飞赵云和诸葛亮都调走,独留关羽镇守荆州,就是对他能力放心。

关羽是北方人,但他水战、陆战均擅长,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能力,强如曹操在水战面前也望洋兴叹。关羽在荆州,治水军很有一套,他能凭借三万兵力北阻曹军,东拒吴军,就可见他的手段。

关羽的高光时刻是襄樊之战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襄阳和樊城,驻守樊城的曹仁向曹操求援,曹操派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率军救援曹仁。

关羽利用水势上涨的地利率军乘船进攻于禁,于禁七军被淹,被迫投降,庞德被生擒。

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自许都以南的诸多山贼纷纷投靠关羽,甚至连曹操所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了关羽,关羽一战威震华夏。

威震华夏可不是浪得虚名,如果关羽能够继续攻破襄阳和樊城,可以挥军直抵洛阳,魏军的南大门洞开,岂能不震动。曹操急忙调兵遣将支援樊城,务必要阻住关羽的势头。

只可惜时势不允许关羽占领襄樊,作为盟友的东吴开始背刺他,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让关羽大败。

最后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生擒斩首,一代勇将就此陨落。

《三国志》记载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也是导致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刘封、孟达拒不发兵救援关羽,多重原因导致关羽失败。

关羽是输给了魏国和吴国的全明星阵容,(魏军有曹仁、徐晃、乐进、张郃,吴军有孙权、吕蒙、陆逊),也输给了猪队友(糜芳、傅士仁、刘封、孟达)。

以一人力敌这么多名将,这是实打实的能力。

再看品德。


一个武将,除了要能力突出,战功显赫外,最关键的品质是忠诚。

如果不忠诚,有再好的战绩跟君主也没什么关系,反而是君主的心腹大患。

关羽对于刘备,可谓是忠心耿耿、以死相报,他从来没有想过背叛过刘备。

在得知刘备消息后,关羽义无反顾的封金挂印去找刘备,要知道,此时关羽已经被册封为汉寿亭侯,深受曹操器重,他如果改换门庭,真心实意投到曹操门下,其结局绝对不会低于张辽。

此时的曹操兵强马壮,官渡之战又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毫无疑问的霸主,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只是时间问题。

跟着曹操,前途和富贵都有保证,但关羽不贪恋到手的权力富贵,还是宁愿去烧刘备的冷灶。

患难见真情,刘备此时正逢低谷,但关羽还是不离不弃,这种忠义之情,远非普通人能够忖度。

关羽离开曹操也不是忘恩负义,此前诛颜良解白马之围已经报答了曹操的知遇之恩,而且他走时将爵位金印留给了曹操,以明其不贪图富贵的心志。

关羽这种忠义之人就很难得,殊不知两千年历史尽是些趋炎附势之徒,能够做到“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的人凤毛麟角。

关羽认为自己只是解良一武夫,蒙刘备赏识以兄弟相待才有了今日,所以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叛刘备,宁愿以死相报。

这种忠贞不二的武士精神得到了历代人的认可,提起关羽,大家就会想到忠义无双、义薄云天,关羽的名字几乎等同于忠义二字。

清朝雍正年间,关羽被尊称为武圣人,和孔子的文圣人并列。既然成圣,其道德必然毫无瑕疵,关羽也就成了武家的精神象征。

三国去今一千八百多年,关羽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尊崇,这些统治者固然有树立忠君典型的嫌疑,但关羽的能力和道德配得上这种尊崇。

除了统治者尊崇关羽,民间也尊崇关羽,甚至就连黑社会这种社会败类都拜关公。


关羽被逐渐神化,除了小说《三国演义》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外,关羽的硬实力(战绩)和软实力(道德)才是他名垂青史的根本。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就看轻他,否定他的能力。

胜负有很多种因素,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