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发展大局。

1月19日,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开展“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界别协商。与会委员汇聚一堂,围绕主题谋良策、出实招,期间还就“支持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数据显示,全国新就业群体总人数估计在8000万到1亿人,大概占2亿名灵活就业人员的一半,已然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他们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促进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任重而道远。


1月19日,“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界别协商会场。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01

何为新就业群体?

新就业群体也被称为“新职业群体”“新零工经济人群”“新业态从业者”“平台经济从业者”“灵活就业人群”等等,包括网约货车司机、快递员、护工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职业人群。他们的兴起,与互联网平台、零工经济有着密切联系。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变迁中,新就业群体如同一股新风,带着创新的思维和灵活的就业方式,为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就业形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传统走向多元。互联网、文化创意、新能源、生物科技……新就业群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业界限,而是活跃在众多新兴领域。这些领域极具创新性、前瞻性和高成长性,吸引了大量具有新思维、新技能的年轻人加入。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挑战,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职业路径,而是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职业发展道路。这种多元化的职业选择,不仅完善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促进了社会经济乃至文化习俗的多元化发展。

从固定走向灵活。相较于高度组织化的单位制,新就业群体在职业选择上虽形态各异却充满活力,非劳动雇佣关系亦非完全独立,书写着新时代就业的多元篇章。

以“外卖骑手”为例,尽管外卖平台和其背后算法时常受到外界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平台和算法也为外卖骑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下,一些外卖骑手在工作时间上相对自由和灵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接单的时间、地点和数量。这种自主性是传统就业模式难以比拟的。

从单一走向融合。新就业群体,作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逐渐打破此前单一的工作模式和生活节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背景,拥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重庆高新区走马镇关武庙社区就业创业园地,学员们正在学习直播带货。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02

当下,不少新兴职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新就业人群也面临着诸多复杂且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如何破局,是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观念跟不上。当前,公众对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认识与综合评价滞后于相关岗位与行业发展,认知存有偏差,导致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偏低。

比方说,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含社工)等同志愿者,不用考虑用工成本,核算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金额时,对社工类岗位参照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公众对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认为他们只是简单的“开车的”“送饭工”,缺乏对其职业内涵和价值的深入理解;部分家长对新就业群体接受程度不高,甚至因此影响子女的婚恋选择。

规划待完善。与传统职业相比,新兴职业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一些从业者仅将其作为缓冲平台,职业规划具有短期性、过渡性特征。新就业群体普遍面临“职业生涯短”“专吃青春饭”的问题,“电竞选手25岁属高龄”“网络作家35岁以上开始码不动字、熬不了夜”等问题也都是现实困扰。

此外,不少新兴职业都面临“专业管理人员培养难,无人可用”的难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与职业的长远规划不明朗有着莫大关系。

法规政策有短板。当下,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定义和权益保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许多新职业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类。同时,新就业群体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部分新就业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可能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导致他们在享受社会保险、工伤认定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有研究指出,新就业形态中,单一机械化劳动占比高,劳动者技能成长受限;分别有54.1%和41.7%的灵活就业者表示,面临收入不稳定、兜底性保障较少等困境。


巴南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居民和快递小哥一起包饺子。李攀 摄/视觉重庆

0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

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促进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不仅关乎个体价值的实现,还关乎社会和谐的构建,更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策要给够。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在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地应出台更加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例如,对于网络作家、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师、语音主播等新兴职业,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方式,降低他们的创业和就业门槛。

在这一方面,重庆可谓是舍得“下血本”。2024年,重庆深入实施“稳岗扩岗”工程和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程,扎实推进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出台关爱新就业群体15条措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60.6万人。

同时,还应加强对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的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保障;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市场要活泛。促进新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亟需构建开放包容、活力四溢的就业市场。一方面,企业可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用工方式,以适应新就业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比如,可以与新就业群体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关系,如项目合作、兼职合作等,以满足双方的需求。

另一方面,市场应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可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就业支持类社会服务机构、由新就业群体为主要参与对象或服务新就业群体等新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各类就业服务,不断增进这一群体对新职业的价值认同、理念认同、待遇认同,提升职业信心、改善职业形象。在此基础上,塑造良好的“新就业群体”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文化,树立正向的职业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

新就业群体的“新”,既体现着职业形态的创新,也彰显出时代精神的革新。在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道路上,每一个新就业群体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未来,新职业要进一步“新上加新”,还需政策引领、市场驱动,以及每一个人携手并进、协同发力,共同为高质量就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原标题:新就业群体,如何高质量就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