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9日下午,在乙巳新年将临之际,张笑川新著《流动的苏州(1912-1937):近代的城与人》新书分享会在新华书店苏州书城五楼“城市会客厅”举行。
《流动的苏州(1912-1937):近代的城与人》全书46万字,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州历史学会副会长、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张笑川用十年之功写成,2024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历史悠久、形态稳定、地位重要而名闻中外。研究苏州,对于理解中国城市的古今之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精神,推动江南文化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关于近代苏州,中外学者马敏、朱英、张海林、巫仁恕、柯必德等已有各具特色、各有贡献的研究,该书自辟蹊径,从城市体系、城市精英、城市管理、城市生活与文化等议题展开,全景式地展现1912至1937年间苏州城市社会的演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在该书序言中称,“其视野之广袤性、内容之丰富性、思路之拓展性,自成气象。”




张笑川首先介绍了该书的写作缘起和思路,他称,自己攻读博士期间本从事上海史研究,后转入苏州城市史研究,不仅因为地理之便,更是因为苏州城市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希望做到两点:一是将偏重社会和政治权力网络分析的社会结构史和偏重文化表象和实践的社会文化史结合起来研究,既注重社会结构的文化表达,也关注城市文化的社会结构基础,既注重城市政治、经济结构的分析,也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与文化,两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的互渗和平衡,力求做到,有立体的“城”,也有鲜活的“人”,从而构建更符合“整体史”理念的民国苏州城市史;一是将城市性与地方性相结合,将城市放在具体的地域环境和城市体系中加以分析,展现了城市史与区域史结合的可能性。随后四位与谈嘉宾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苏州大学朱小田教授称,近代苏州是一个传统性和近代性都很强并紧密纠缠的城市,该书作为一项中国城市史研究,其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此外,该书将制度与日常、具象与抽象、宏观与微观兼容并蓄,展现近代苏州的流动与变迁,跳出了固定的研究套路,是一部有启发性的专著。
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苏州大学黄鸿山教授认为,该书对1912-1937年这一相对受到忽视的时段展开研究,对城市管理机制演变有深入梳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该书内容体现了社会史研究方法的深刻影响,并且“跳出苏州看苏州”,体现了很强的比较研究意识。
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李峰教授指出,民国时期是苏州变化最大的时期,该书聚焦这一时期展开研究,对于把握苏州城市变迁和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都很重要。他还建议作者将研究上溯下延,写作一部贯通的《苏州城市史》,将对苏州城市史和中国城市史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苏州科技大学周扬波教授称,读前没想到这项议题有这么大空间,该书开拓性视角可概括为天(天堂文化)、地(地域城市体系)、人(精英群体)、城(城市管理)四个。该书在四大方面均创获颇丰,整体呈现了民国苏州城市政、绅、商多极力量变迁,及在此背景下苏州独具特色的民国转型之路。从省会到县城的巨变,传统工商业的坚韧与金融业旅游业的新兴,近代少见的市民公社起源地,市民自治运动绅商博弈中的士绅主导性,民治与官治的动态变迁,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国学重镇,住宅都会、旅游城市、闲雅之城的天堂意象,均在作为个案研究的本书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通读全书可以获得对苏州城市近代蜕变的整体性新知,也可对看待今日苏州传统现代并蓄格局有新的启发。






参加分享会的不仅有慕名而来的普通市民、研究生,还有苏州科技大学董粉和教授、顾少华副教授、李辉博士、苏州大学侯德仁副教授、常州大学胡勇军副教授等专家学者,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薛金坤、苏州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刘放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王渊清、顾曾平、江野、沈明计、叶新等苏州书法家、丁香文艺社社员。
新书分享会意在推介苏州历史文化学术著作,助力江南文化建设,是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丁香文艺社联合新华书城共同举办的年度“阅读苏州”特别活动,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了21期。 文/徐书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