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代表,承载着无数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
而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同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传统节日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
这本《唐诗宋词里的传统节日》将两者完美融合。
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借助诗人词人的眼睛,去看唐宋时期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让孩子从唐诗中了解到唐代的繁荣昌盛与开放包容,从宋词中感受到宋代的文人雅趣和社会生活百态。
而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被赋予神兽形象的存在,我们对‘龙’的形象并不陌生。
但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不禁会产生一系列疑问:
我们为什么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为何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生九子”这一说法中,具体指的是哪九子?
翻开这本《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龙》,
不仅能帮助我们解答关于“龙”的历史渊源,也能从文化角度深入解龙的起源、演变、类型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
并从中发现龙在我们建筑、历史遗迹、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让孩子多读中国故事,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整体文化素养!!!
我们和出版社争取到了限时福利!!!
《唐诗宋词里的传统节日》只需29.8元
《讲了很久的中国龙》只需39.8元
回馈新老顾客,两本只要59.8元,全部带回家!!!
《唐诗宋词里的传统节日》
中国娃都应该了解的文化传承
唐诗宋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价值观等。
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那些伴随传统节日而来的,特定的社会习俗和仪式活动,如春节的放鞭炮、贴春联,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都在诗词中得到展现。
通过阅读,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庆贺佳节,感受那份浓浓的节日情怀。
01
与古人同贺佳节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
传承:中国年味,历久弥新
在许多古诗词中,我们能看到春节的影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春联、迎接新年的热闹景象。
孩子们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春联的由来和意义,再看到自家门口张贴的红彤彤的春联,便能深刻体会到节日的喜庆氛围。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笔下的守岁场景,让孩子们感受到古人在春节时阖家团圆、共度良宵的温馨与欢乐。
当孩子们在春节夜晚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吃着零食,守望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对这句诗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
共鸣:上元佳节,情满人间
元宵,这个诞生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在东汉明帝时期形成“上元燃灯”的风俗。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那时的人们会在皓月高悬的夜晚,点起万盏彩灯、燃放烟火、竞猜灯谜,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这是卢照邻元宵之夜的所见。
明亮如高悬的月,繁多如坠落的星。灯市宏大的规模让人惊叹,“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又让整个佳节充满生活气息。
当孩子们参加灯会游园活动,置身于盛大的花灯场景时,结合诗中词句,将会更能理解元宵节月圆人团圆的温情。
我们还可以看到:
清明时节,细雨如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在写雨天,也在写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沉痛思念,每一步脚印都踏出了对过往的缅怀与不舍。
转眼端午,龙舟竞渡,“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龙舟上的呐喊,不仅是比赛的号角,更是对先贤无尽的敬仰与追思。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出人们心中那份对家与团聚的渴望。
重阳之日,登高祭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抹绿意中藏着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02
诗词注音,尽显音韵之美
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其用词精准、凝练,语句优美、富有韵律。
精选的唐诗宋词篇什,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当早春的韵味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言:“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灯火阑珊,繁星点点映人间,可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谈及相遇之美,满心欢喜,可吟:“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宋词里的传统节日》可以作为一本启蒙之书,让孩子从诗词的浪漫中,丰富其词汇量和语言表现力,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美的发现者、欣赏者与创造者。
03
视觉强化,体验沉浸阅读
与主题高度匹配的国风手绘插画,力求直观展现诗词中欢度佳节的场景,感受唐诗宋词所表达的诗意氛围。
诗词中的人们通宵达旦欢庆佳节,
而翻开《唐诗宋词里的传统节日》,仿佛也已融入其中,被那气氛所感染,对即将到来的节日充满希冀与期盼。
唯美烫金,流光溢彩,精装典藏,让孩子爱不释手。
04
传统节日,启示现代传承
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传统文化正得到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阅读《唐诗宋词里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还可以引导他们借助春节申遗的经验,思考其他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唐诗宋词里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一部诗词的盛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龙》
一场关于中国龙的古今奇幻之旅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龙文化的百科全书绘本。
尽管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关于龙的真实面貌,却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本《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龙》,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将为孩子们打开通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引领他们领略中华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对“龙”这一文化符号的生动演绎。
01
有据可查的全面
古人认为,龙是水陆空三栖的神兽,具有神秘的威力。
书中从8000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的龙形图案开始讲起,到距今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再到上古时期图腾崇拜。
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清晰的介绍了不同时期龙的形象从“C”形到“S”形的演变。通过这些变化,可以带孩子们去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特点。
除了外形演变外,书中还介绍了龙的形象构成:它集蛇身、鹿角、牛耳、鹰爪、鱼鳞等于一身。
这种复合形象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集多种动物优势于一体的奇幻形象,展现出一种强大、神秘且独特的美感。
02
细节到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的身影层出不穷,古人的服饰、器物、建筑等都无不体现着龙文化。这本书将我们平时很难注意到细节清晰的呈现出来:
比如不同龙爪的龙其象征意义也完全不同:
三爪龙又称为三趾龙,作为龙的早期形象,代表着神圣、力量感,不过它的地位相对较低,常出现在一些民间工艺品、建筑装饰的局部图案中。
四爪龙又称为蟒,它代表着较高的地位和权力,主要用于官员服饰等。一般来说,只有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才有资格穿着绣有四爪龙(蟒)的服饰。
五爪龙是最成熟的形态,是古代皇权的象征。
同时它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例如在明清时期的宫廷服饰、宫殿建筑装饰等涉及皇家权威的场合,五爪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彰显着 “天子” 的绝对统治地位。
从龙的形象演变背后,也能看到不同历史朝代的更迭,比如秦汉时期龙纹主要被应用于陶瓷器等器物上,而到宋朝,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形图案的物品,而到明朝龙袍上的龙被明确规定为五爪龙。
这些龙文化相关细节,帮助孩子通过了解“龙”这一传统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去探究其背后的历史、社会特点、宗教文化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03
独特视角
自古有“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说法,意思是即使同胞兄弟,性情、品质、爱好也各不相同。
而书中把龙的九个儿子在形象、性格和喜好等方面的差异都做了详细介绍,看完这个,不仅仅能更好的理解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同事也能从不同的龙子身上看到各自的闪光点:
比如长子囚牛,性情温顺,爱好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因而“囚牛好音”的典故被用来比喻那些冒充内行的人。
而次子睚眦(yá zì),性格刚烈,好勇善斗,虽因为相貌原因受父亲冷待,但并没有自暴自弃,后为周文王献策举荐姜子牙立下大功。
而后通过相关成语“睚眦必报”,引出北宋大文学家刘畅的《论交》,告诉孩子们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时,还对“九子”的数量进行了解释:
《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龙》让孩子了解了龙的起源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关于龙的冷知识:
比如凤是雄鸟,但在我们的婚礼场合会有“龙凤呈祥”。
“鱼跃龙门”后,鱼可以变成龙吗?
书中有据可查,有史可依的讲述视角,结合形象生动的插画,让孩子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对龙“龙”这一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
除了在结尾处标注了参考资料外,书中涉及到的传说、典故都会标注明确的出处,
比如关于玄武的介绍,除了会标明出自《楚辞·远游》外,还会介绍《楚辞》的文学地位、内容特点等。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龙”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普绘本,
从故事传说、成语典故、文物、建筑、古诗词等多个方面,拓宽孩子关于“龙”的想象。
在介绍到龙五子狻猊(suān ní)时,会以专栏的形式详细介绍脊兽“站岗”的位置——屋脊。
故宫太和殿上十只脊兽分别是什么以及它们的位置和象征意义。
书中除了介绍和龙相关成语典故外,还让很多神话传说、影视剧中的人物更加具象起来。
比如长着翅膀的应龙,鱼身而蛇尾的蛟:
《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
除了这些神话故事中的龙形象,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龙”,理所应到是十二生肖的中的“辰龙”。
审美在线,阅读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带给孩子视觉上的享受。
为了给孩子呈现最佳的阅读效果,书中内文用纸选取了非常优质的超感纸,封面有采用了精装烫金工艺。
内文的排版布局也非常合理,文字大小和间距都市场适宜,便于孩子阅读的同时,也注重图文的搭配美感:
书中的插画形象生动,文字与内容紧密配合,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节和氛围,给孩子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04
专题拉页非常震撼
比如讲到龙主要与哪九种动物相似,将龙美观且富有寓意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太和殿神兽的位置排序,通过一张长图就能一目了然:
全书不仅对生僻字进行了注音、注解,还将和龙相关的成语来了一个大集合,学习和龙有关知识的同时,也能丰富更多成语、典籍。
虽然龙年就要过去了,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影响这一代代华夏儿女。
希望这本《讲了很久很久的中国龙》能回答更多孩子“我们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关注公众号“诗意文化馆”
即可查询订单跟踪物流
▼添加我,拉你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