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刷爆各大社交网络平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
春节申遗成功无疑为2025年新年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一场充满温情与意义的演出活动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栋中心小学举行,孩子们通过剪纸将校园装扮得红红火火,并用一场精彩的演出 向全国各族儿童送去了特别的新春祝福。
“在拜年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友爱。”
“想到自己的祝福可以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传递到每个角落,这种感觉让我激动不已!”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这场特别的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嘎栋中心小学校长刘宗权介绍,本校以傣、哈尼、拉祜、布朗、汉、基诺、克木等9种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子女为主要生源构成主体。在活动中,同学们精心准备了如哈尼族、傣族舞蹈、葫芦丝演奏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节目,这些节目既展示了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向全国各族人民传递了新春的喜悦。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孩子们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展现了少数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美育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2023年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审美教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除本次演出活动外,多年来嘎栋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多民族乡村儿童生源的特点,开展了“非遗进校园”“传承人上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校还组织建立了儿童剪纸坊和儿童民族音乐、舞蹈坊,坚持常年开展活动,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相互了解不同民族的艺术传统,并在活动中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即兴实践的热情。
“今年嘎栋中心小学的各民族儿童迎春拜年活动,带来了不一样的童趣盎然的年味,带来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清新活力。在他们的绘画、剪纸作品和艺术表演中,我们看到了民族生活的特色,也看到了民族艺术传习带来的影响。”刚刚获评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协顾问乔晓光,年初因“少年非遗”主题的校园文化调研与交流活动参与到了这场校园新年活动中并深有感触,作为深耕少儿美育教育领域的专家,通过这场活动,他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在他看来,春节成为“人类性”的节日越来越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儿童与节日的话题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现实话题,而如今的各类春晚节目中儿童还仅仅是点缀。“儿童期对节日的认识不是来自书本概念,儿童对节日的认识来自生活,来自儿童生活社区的口头语言。尤其是低龄儿童,他们对节日的认识是先参与实践,然后再形成具体的节日概念。儿童期是节日文化传承的‘种子期’,不同民族社区的儿童,正是在‘种子期’埋下最初的文化感性和文化认同。儿童对春节的文化感性认识,以及在地性的社会活动参与和艺术实践,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节日文化命题。”
为此,乔晓光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与节日文化的时代命题,关注各民族儿童如何过上与在地生活关联的年节这一问题。“今天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智能时代,我们如何更好的通过现代传媒方式去发现和传播不同民族儿童多彩的春节活动,去创办一个以儿童为节日实践主体的、生活在地性的‘儿童春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儿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历史的厚重,在他们身上延续;未来的蓝图,等待他们去描绘。春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熠熠生辉的时刻,理应成为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的盛大节日。在春节的热闹氛围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博大精深。在春节中融入儿童的深度参与,在深厚文化的滋养下去激活更久远的中国故事和活态多样的民族艺术,去开拓最稚嫩、最有未来意义的“儿童中国年”!
(注:“儿童期”所指儿童在此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未成年人的定义,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儿童。)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记者 | 白安琪
受访者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协顾问乔晓光,嘎栋中心小学校长刘宗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白安琪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