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区商务局女干部说,每月中旬最常做数字“填空题”!
碧翰烽/文
填表报数,应是不少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也常是头疼的工作。
据媒体报道,东部沿海某区商务局女干部说,每月中旬,她最常做数字“填空题”。她要把区统计局反馈的经济指标数据,先后粘贴到区发改委、区政府办、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挥部等多部门多科室的工作汇报材料中。
对此,她感到疑惑:“政府内部为何没有建立共享数据库?”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就像化身上级部门的“拐杖”,随时响应流程化的需求。
除了做好岗位本职工作之外,还处理12345投诉;创建文明城市期间,到街巷维护市容市貌秩序;森林防火期到山上执勤;每月为各部门调取全区经济指标数据……都成了她的“分内之事”。
如此这般常态化,关于数据的获取与填报工作,就显得更加复杂而繁琐。每一项工作的过程与成果,都得有数据体现,都得要写好总结汇报,有的甚至还要创新经验。如果没有数据体现,工作就空,措施就虚。
不可否认的是,不少数据是有意义、有作用的,通过大量数据及其背后的深度分析,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工作的实际情况,能够评判工作的成效和经验,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能够预测事件的走向与趋势。
所以说,大数据是现实、是趋势,数据已经与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一样,成为了当下非常重要的要素、资产,随着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发展,数据显得愈发重要。既丰富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作为基层组织,切实需要不断提升数据意识,真正重视数据,采集数据,应用数据,形成数据治理的基本方式。这一点,的确还是基层的短板,有的甚至还抵触数据、排斥数据。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有些数据填报工作,已经陷入形式主义,甚至于弄虚作假。比如,有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扎实去做,或者是根本没有做,也可能就是做不了,就只能以虚假的数据来进行应付,以表示这项工作做了。
再比如,有的是今天刚刚布置工作,明天就要报数据;上上上级要求五天内报数据,上上级就要求三天内报数据,到了上级就要求一天内报数据,不是层层加码,而是层层提速;明明短时间内完不成的大排查、大摸底、大活动,也需要立马报数据。有了数据,就相当于工作做了,有了好数据,更相当于工作创新了。
那么,这样的数据从何而来?这样的数据质量如何?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如何提高数据填报的效率与质量?如何发挥数据的价值与潜力?关键之关键就在于建立运用好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不仅减少数据的重复、反复、多头、不及时采集等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各个层级、各个单位数据的比对分析,从中找出数据的质量问题,真正将好数据统计分析预测出来。
就目前的数据技术与制度机制来看,已然不是多大的问题,重点是在各项工作当中扎扎实实去推进数据治理,而不是总在纸面上、会议上去强调去要求。
当然,上述所提到的其它“分内之事”,也确实值得引起思考,就是不少基层干部手上多了许多貌似“中心工作”的事情,占据了太多时间和精力,耗费了太多资金和资源,导致出现主责不主、专业不专,工作渐渐没了重点。有的时候就成了“数据来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