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有很多和大家观念中的固有印象相悖的事实。就比如在《抑郁的力量》里,作者所描述出来的观点。
“我诊治过很多抑郁症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志力和忍耐力极强。对此,大家很可能感到意外。”
《抑郁的力量》
人们通常会认为,只有内心脆弱的人才会抑郁,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那些精神力量越强的人、越能忍耐的人,反而患抑郁症的风险越高。
“能忍”意味着这个人的头脑控制力极为强大,他的大脑会强制性地向内心和身体下达命令,而完全忽视两者的“投诉”和“反抗”。
而长期被压迫的内心和身体,终有一天会对头脑的控制产生巨大的反弹,进而产生“全面罢工”,完全不回应头脑下达的所有指令,这时候人就会陷入抑郁状态。
在生活中,很多人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都有一种特质,他们似乎能承受无尽的压力,可以默默忍受生活中的各种不公平、委屈,他们坚韧、不抱怨。
但是,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家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能忍自安”好像越来越不被认为是一种好的品质了。
“忍”的背后往往代表着内向、责任感和情感压抑这些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短期来看它们能帮助我们应对困境,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被动的应付会让一个人承受过大的心理负担,最终导致抑郁的发生。
1.内向型性格:情感的压抑和内心的冲突
严谨地说,内向或者外向型性格,并不会直接和抑郁扯上关系。但是,能忍的人往往表现出较为内向的性格特点,比如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不愿意通过宣泄来释放压力、将情绪内化等等。而这些,往往会成为抑郁症的种子。
荣格说过,内向的人更愿意向内心寻求力量,而外部的支持和表达往往被压抑。所以他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挫折或者冲突时,就会选择隐忍。
隐忍的结果就是,可能导致内心的冲突和不安一直积累,表面上看似云淡风轻、无所畏惧,但是压抑在内心的情感和未被解决过的冲突,会让他们越来越疲惫和无力,最终就可能通过抑郁症的形式爆发出来。
2.强烈的责任感:自我牺牲和情感耗竭
忍耐力强的人身上通常会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不管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承担过多的责任,尽力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忽视自己的感受。
在外人看来,他们往往是老好人、靠谱的人,但是这种自我牺牲式的行为,虽然可以让一个人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许,却也在无形中耗费了自身的情感能量。
过度的责任感,往往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高度相关。忍耐力强的人,往往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自己忍得住并且一直为他人付出,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爱。
也就是说,他们的关注点一直放在别人身上,而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也是需要被他人的关注、情感支持所滋养的。
如果强烈的责任感一直让他过度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话,时间长了,情感的单向流动就会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疲惫,甚至会开始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长期的情感耗竭和自我需求的无法满足,往往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之一。
3.高度的自我要求:完美主义与焦虑
能“忍”的背后,往往是非常高的自我要求,完美主义就是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这种完美既包括对自己身上特质的要求,也包括在做事时的要求。
比如一个人不希望别人说出自己一个“不”字,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隐忍和妥协,以换取他人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形象。
忍耐力强的人在做事时,也经常对自己提出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最完美。
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会让他们难以宽容自己,任何一个失误或者不足,都会成为他们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的理由。
过度的自我批评和追求完美,其实是内心焦虑的一种表现,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压力之下,个体就容易出现情绪崩溃,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那么,如何能走出“太能忍”的困境呢?
我们总说一句话,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但真正放到现实中,却是很难做到的。
想要打破这种“忍”的负循环,也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首先,要学习表达情感和需求。对于一个从不表达需求的人,一开始很可能会感到别扭,不知道到底如何表达。这种情况下可以学习周围人的表达方式,看看他们在面对一些不公平或是有损自身利益的事情时,是怎样据理力争或是表达自身诉求的。
不要强迫自己能够“完美”表达,只需要按照自己所想,直接说出来即可。至于表达方式、策略,是有一个慢慢练习的过程。
其次,接纳不完美,调整自我期待。完美主义往往是抑郁症的导火索,不管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是“允许自己追求完美,但同时可以接受结果的不完美”,都可以减少焦虑或是抑郁的发生,而这两者都要经过训练才能慢慢达到。可以借助认知行为疗法,逐步调整对自我和他人不切实际的期待,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身有不足的事实。
第三,打破自我封闭,多与外界连接。独自承担压力、不愿意寻求他人帮助,是产生孤独感、走向抑郁的又一种模式。所以,回归社会、回归人群,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练习。
不管是通过团体咨询还是和亲朋好友交流,都要想办法打破情感封闭,重新建立健康的人际支持系统。要知道在面对困难时,求助不是软弱,反而是成熟和自我关爱的表现。
“忍”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美德也是隐患,当它成为一种强迫性的习惯或防御机制时,就需要我们高度警惕了。而“去忍化”则是很多抑郁症患者要修行的议题。
我是鸵鸟,写心理学,写抑郁症,感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