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医生的一位朋友血压明显超标了,他跑到张医生这里问该怎么办?张医生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我是一名神经科的医生,对高血压的管理,远没有人家心内科的医生专业,他为何会找到我呢?他告诉张医生,他去过心内科,原以为医生会为他开点降压药,没想到,医生为他开了许多检查,因为他嫌花钱多,就跑到张医生这里,要求开点降压药。



这位朋友的年龄并不大,只有30多岁,说实话,他的血压升高,纯粹是咎由自取,几乎所有对健康不利的不良嗜好,他都有,结果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他患病的大概率,就是不良嗜好导致的。按常理来说,直接开点降压药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您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尽管中青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但在确立诊断前,仍需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其他已知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现象。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当原发病因被发现并加以治疗后,血压通常会显著下降甚至恢复正常。继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的5%~15%,常见病因包括肾实质疾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提出质疑,我觉得张医生你说的不对,明明吃点药就可以把血压降下来,为什么还要做那么多检查呢?你们医生就是想让我多花钱,你们好多开奖金。你们花的都是我的钱。聊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小时候看过八仙过海中有关于吕洞宾的故事。可能很多年轻的朋友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回去问问家中的老人,就会明白。

还有的朋友会说,只有5%~15%的几率能治愈,我不要它又能怎样?张医生想说的是,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无法被治愈的疾病,一旦患上,就要一辈子去服用降压药,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想,我今天的血压是多少,该不该吃降压药,还要定期去医院复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没准哪一天,就出现了脑梗、心梗、尿毒症等并发症。现在,有一个机会让这一切都恢复正常,即使这个机会只有1%,都应该抓住,更何况,如今的机会是5%~15%。



更为重要的是,指南给出的建议也是,对于年龄<40岁或2级及以上高血压朋友,尤其需要注意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通过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得到3点信息:

1、不是所有的高血压病人,都需要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这是因为,如果所有高血压病人都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可行性及费用-效益比差,尤其是在基层的医疗单位;2、继发性高血压一般都比较严重,血压水平都在2级以上,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3、年轻人继发性高血压的几率会更大,所以,更应该引起重视。

正因如此,不是所有的高血压病人都需要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的,医生如果没有直接给您开降压药,而是建议您查这查那,说明他对您的未来有期待,认为您有机会过上健康人的生活,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为了赚到您口袋里的三两三。



在这里,有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血压的正确测量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是启动治疗的重要依据。在中青年高血压朋友的诊治过程中,不能仅进行血压测量而忽略或遗漏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亚临床器官损害的评估。这段话说的有点抽象,下面,我们详细聊一下这个问题。

准确的血压测量是诊断中青年高血压的前提和基础。除了传统的诊室血压测量外,近年来众多国内、国际高血压指南均推荐积极开展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等诊室外血压测量。2011年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高血压指南推荐,如果首诊诊室血压≥140/90mmHg,应 采 用动态血压监测确立高血压诊断。2015年加拿大高血压教育计划推荐:采用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诊断高血压;而日本2014年高血压指南则建议采用家庭血压监测≥135/85mmHg诊断高血压。



很多朋友看到这时会说,不对呀,我就是到医院量了个血压,就被诊断为高血压,和张医生说的不一样啊?这是因为当前国内动态血压监测多在城市的二、三级医院配置,尚不普及;而家庭血压监测近年来在城市居民及高血压朋友中配置率有所提高,但正确使用率及认知程度不高,无法用于高血压的诊断。

基于这种现状,诊室血压测量依然是当前高血压诊断的“金标准”。既然是这样,张医生前面为何还要提到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呢?这是因为,仅采用诊室血压测量,无法对“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做出准确判定,而这两种情况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并不少见。

因而对于第一次就诊的朋友,如诊室血压升高,建议有条件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进一步确定高血压诊断。并积极开展家庭血压监测,通过自测了解血压动态变化,从而消除治疗惰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治疗强度、改善血压控制。这一点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



本打算一次性把高血压的监测和高血压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为朋友们一次性讲清楚,没想到,聊着聊着,又超时了,咱们只能把风险评估,放到以后的内容里和朋友们分享。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