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解放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国民党调动全部的兵力,对解放军进行反击。敌我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战况一度胶着不下。在双方的拉锯战过程中,局势对我方明显不利。
在这个危急时刻,中央却要提出换掉粟裕,让很多人不明白。为此陈毅极力反对,他说:“无论用谁代替他,都会全军覆没。”
中央为什么要替换粟裕?陈毅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
在游击战争总结经验教训
粟裕同样是出生于湖南,是我党又一位湖南名将。粟裕读书时成绩优异,曾被选送到湖南师范学院。他身材消瘦,面容清秀,浑身散发着儒雅的气息。学生时期的粟裕思想积极进步,渴望民主和自由。1927年,他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奋斗了一生。
粟裕参加过南昌起义,在起义时带领一支警卫队。后来粟裕跟随朱老总来到了井冈山,加入到红军这个大家庭中。在井冈山,粟裕见到了毛主席,并当上了保护毛主席的警卫连连长。
粟裕没有上过军校,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军事理论知识。可是他在日常的学习中,竟然自己悟出了一套作战理论,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指挥的战役,往往能用极少的兵力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在一次次胜利的加持下,粟裕迅速成长为营长、旅长一直到参谋长。
粟裕的军事理论得到了毛主席和朱老总的认可,毛主席信任粟裕,经常把最危险、最重要的战役交给他。朱德对粟裕的评价甚高,夸他是最优秀的青年战术家。
1934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的时候,粟裕却没有在长征的队伍中,而是跟随方志敏带领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浙江福建地区。这支部队是孤军作战,没有党中央的指挥,没有兄弟部队的支援和配合,但还要深入敌占区内部,其凶险程度不亚于虎口拔牙。
在方志敏和粟裕的带领下,先遣队和国民党军队多次展开浴血奋战。可是周围环境极其恶劣,先遣队的人数又实在太少,最终先遣队被国民党部队包围。在战斗过程中,有一名队员被国民党俘获,国民党对他进行严刑拷打。这名队员没有经受住考验,叛变革命当了叛徒。叛徒供出了方志敏隐蔽的地点,方志敏不幸被捕。
在监狱中,方志敏用铮铮铁骨对抗敌人的拷打,却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国民党看到不能从方志敏口中获得情报,就将方志敏杀害。
粟裕带着剩下的先遣队员突出重围继续打游击,他们与中央红军失去了联系,但在缺少粮食和药品的困难情况下,仍然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
在这3年中,粟裕带领战士们历经磨难和艰辛,不但将部队完整地保存下来,还带领部队在江西南部建立了游击区。期间,粟裕的军事理论得到了充分地应用和升华。他在战争中的独特打法,正是在游击战中归纳和总结出来的。
打败蒋介石的“王牌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粟裕率领抗日游击队加入到新四军的战斗行列。在新四军总部,粟裕见到了陈毅。陈毅性格豪迈奔放,为人光明磊落;粟裕却是性格温文尔雅,直言不讳。
他们二人性格相反,但在作战时却配合得相当默契。粟裕精通战术,但是缺少威信。陈毅填补了粟裕的空白,他在我党的威望那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二人从此并肩携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940年,粟裕在黄桥决战中打了一个漂亮仗。当时消极抗日的国民党部队不断挑衅新四军,在部队驻扎地区制造摩擦,不遗余力地打击新四军。与此同时,陈毅、粟裕率部挺进苏北,想要在苏北建立抗日根据地。
当新四军到达黄桥地区的时候,国民党部队发动偷袭,想要趁新四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消灭。新四军被迫迎战,却打得丝毫不混乱。粟裕以退为进,借此迷惑国民党部队,然后集中兵力给国民党沉痛的打击,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
黄桥决战,我方歼敌数万人,展现了粟裕卓越的指挥才能,粟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赏。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陈毅和粟裕共同组织战斗,取得了又一次重大的胜利。
当时国民党军兵分五路,向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发动攻击。战争局势一触即发,对陈毅和粟裕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们经过研究决定先对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74师发动进攻。
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由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部队,经过美军军官的训练。师长张灵甫在蒋介石面前夸下海口,强调用兵贵在出奇制胜,行军贵在神速。蒋介石对张灵甫寄以厚望,妄图一举“消灭”我军。
整编74师是华东野战区的死敌,曾多次对华野造成威胁。陈毅和粟裕决定擒贼先擒王,对张灵甫的部队前方设埋伏,后面截断退路。打得74师无力反抗,最后战败,张灵甫也被击毙。这一战在实力上和精神上给国民党沉重地打击,打破了74师攻无不克的神话。
中央想换掉粟裕,陈毅:不管用谁替代他都会全军覆没
1948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一心想要实施独裁统治。蒋介石想要迁都南京,华中解放区对国民党威胁,严重影响蒋介石的迁都计划。卧榻之内,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把华中解放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要一举歼灭华中解放区。
国民党部队在李默庵的率领下,汇集12万的兵力向华中解放区进攻。粟裕面前的是5个整编师,当时我军的兵力仅为3万人,人数上处于劣势。
党中央和毛主席想要打破这个僵持局面,他提议解放军南下渡江作战,扭转目前失利的局面。陈毅完全赞同党中央的调遣,决定渡江作战。粟裕考虑了良久,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现在敌我双方战局不明朗,渡江作战的时机还不成熟。此时轻易渡江作战,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陈毅和粟裕第一次起了分歧,二人各持己见,一时难以说服对方。党中央和毛主席得知二人的分歧,针对粟裕的反对意见,中央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中央还是对南下渡江保持肯定的态度,假如粟裕不愿意过江作战,中央就提出换掉粟裕。一听说要换掉粟裕,陈毅着急了,他说:“不能换掉粟裕,无论用谁代替他,都会全军覆灭。”
毛主席和朱老总对陈粟之争,一时难以决断。后来经过慎重思考,中央决定同意粟裕的观点。粟裕精心谋划,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在40天之内七战七捷,以3万解放军吊打12万国民党部队,反向歼敌5.3万人。
苏中七战七捷,打出了解放军的气势,打出了粟裕的风格。粟裕凭借这一战的直接封神,战神粟裕的威名在我军中传开。
粟裕的封神之作离不开陈毅的配合,更离不开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任。如果没有毛主席在危急时刻给予粟裕主动权,那又何来后面的七战七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