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遗址

宝墩遗址位于新津区宝墩镇平畴沃野之上,距今约4500年,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详细揭示了宝墩古城的发展与修筑历程,展示了成都平原最早古城的发展轨迹。

作为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和城市文明起源地,该遗址也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更是研究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明证,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长江上游文明之源”。

逛个展馆!

全景式了解宝墩文化

要想揭开宝墩的神秘面纱,第一步,我们得先逛一逛宝墩遗址展览馆。

馆内由“发现宝墩”“巍巍古城”“稻作文明”“古蜀根脉”四个部分组成,包含了陶片、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等一系列珍贵文物。


行走其中,仿佛在穿越千年的时间走廊,让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

通过在展馆的参观,游客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古蜀文明的发展链条,更深刻体会宝墩在古蜀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逛完展馆,心里有“数”了,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地去挖“宝藏”!

挖个“宝藏”!

泥沙里挖掘千年历史

接下来在模拟探坑,游客们可以拿起“洛阳铲”,铲开层层沙土,让“陶器碎片”面世,感受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的日常工作。


在挖掘过程中,游客们还可以零距离了解宝墩文化的手工制品——石器与陶器。


陶器主要以泥质陶与夹砂陶为主,呈灰白、灰黄、灰、外褐内灰等颜色,口部位置常做成花边图案。

以泥质陶为例,纹饰比例极高,且多用刻划纹、戳印纹、箍带纹等装饰,每一处峰回路转的纹路,都显示着古蜀先民的审美与智慧。


“文物”挖出来以后紧接着要干什么?当然是修复啦!

修个“文物”!

裂缝中感受先民智慧

在这个环节,游客可以再当一回“考古员”,深度参与陶器碎片出土后,从清洁、对比、修复、绘图、拼接,到精细的加固与美化的全过程,并从中感受来自数千年前的匠人精神与文化传承力量。


光是想想就很有趣!

到这里想必游客们已经对宝墩文化,特别是陶器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宝墩先民在4500年前,常做的3件事,在这里也可以亲身体验哦!

现在公布答案:分别是陶泥拓印、耕地劳作和修筑城墙。

马上来体验:

“重生之我在宝墩干活路”!

1

“重生之我在宝墩玩泥巴”

宝墩遗址相关负责人郭俊表示,采集植物,不仅是古蜀先民日常食物的来源,其实也是原始美学培育的摇篮。

先民在采集完植物以后,一方面会预留种子,予以驯化(比如水稻是从野生稻种驯化而来),另一方面也会将植物的浆汁、造型等复刻在陶器上作纹饰装饰之用。


实现的途径便是陶泥拓印,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自动手体验先民们是如何在有限条件下留住色彩,装点自己的器具和生活。

就像现在的都市女性,回家前会买一束鲜花,装点自己的生活。


宝墩先民采集完植物,说不定也想着利用植物的图案和造型,装点独属古蜀宝墩的潮流生活哦~

2

“重生之我在宝墩干农活”

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宝墩遗址外的农田作为古蜀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四川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农耕,作为古蜀重要的集体活动之一,开始前往往会进行祭祀,祈祷风调雨顺,盼求五谷丰登。


在研学农园,游客可以也亲身体验趣味劳作,一边干农活一边感受“天地馈赠”,还原古蜀人最真实的农耕生活。

3

“重生之我在宝墩修长城”

4500年前,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先民是如何修筑城墙的呢?


郭俊表示,宝墩先民建造了双面斜坡状的双重城墙,内外两侧均呈现25°~40°倾角的不规则梯形,城墙中间没有后代御敌城墙的城门式的缺口,更像是防洪的堤岸。

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修筑“复刻”城墙,体会古蜀人既要用水也要防水的智慧,在学习宝墩城墙的功能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打造自己的“专属城墙”。


本期文化放大镜结束啦!

看了这么多

有没有心动呢?

寒假到了

快带上家里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

一起来宝墩遗址

体验趣味研学吧

现在还有免费票领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