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布2024年度“央企楷模”。“央企楷模”信仰坚定、忠于职守,担当作为、乐于奉献,坚定冲锋在建设科技强国、铸就大国重器、服务人民群众、履行社会责任前沿,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集中体现了央企人的精神追求,充分展示了国有企业大国顶梁柱的良好形象,是中央企业全体干部职工的先进代表,是中央企业学习的模范榜样。

小新推出四期系列报道,带您走近楷模,详细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第三期为您介绍中国东航C919飞行部、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手工焊班长殷存柱、中广核运营公司发电机检修工首席技师王建涛,他们以本业立身,以本心立行,把“本分”做到极致,把功夫下在分秒,书写了一篇篇立足岗位,建功报国的精彩故事,为大国基业的进步注入不懈之力。

国产大飞机商业飞行的探路人

中国东航 C919飞行部


一杆一舵让党放心,

一举一动向人民负责。

地面苦练,铸就精湛技艺;

空中精飞,确保绝对安全。

扶摇九万里,是你们不懈的追求,

不负凌云志,是你们永恒的誓言。

你们让C919圈粉无数,

你们让中国制造世界点赞。

承民族梦想,载人民期盼,

把国产大飞机飞得更好更安稳。

央/企/楷/模

C919飞行部作为全球首家运行国产大飞机C919的基层飞行单位,坚持党对C919安全运行的全面领导,坚定“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的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安全工作和办好国产大飞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创造了多个“第一”:商业首航、第一次服务春运、第一次飞出国门参加新加坡国际航展、第一次执飞沪港商业包机、第一次进行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飞行、第一次执飞沪港定期航线。


慎重,安全,稳健

“一杆一舵让党放心,一举一动向人民负责”,这是C919飞行部的承诺。C919飞行部现有员工104名,其中飞行人员100人(教员20人、机长26人、副驾驶54人),地面人员4人。作为全球首家运行C919国产大飞机的飞行单位,C919飞行部自2022年12月2日成立以来,完成了175小时验证试飞、全球首架C919交付调机、参加新加坡航展、港沪商业包机等重要任务。截至2024年底,东航已经拥有10架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运行9个航点,累计运输旅客超100万人次,安全运行6610航段,16618小时,运行态势安全平稳有序。


为实现安全精飞目标,C919飞行部树立了“五个提升”的目标:提升安全发展理念,增强飞行安全意识,确保C919飞行部不发生人为原因不安全事件,确保C919运行绝对安全;提升安全敏感度,认清安全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坚决贯彻“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遵章履责、崇严求实”的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提升安全管理标准,确保C919国产大飞机高品质运行,为飞行系统“机队管理规范化、生产运行一体化、飞行训练标准化”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管理经验;提升安全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推动“三基建设”,从源头把好安全关口;提升飞行员综合素养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安全”二字,在“轻盈”的飞行中重如千钧。为有效落实C919常态化商业运行风险管控,C919飞行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认清安全生产形势,压紧压实安全责任,按照“四个责任”和“三管三必须”的要求,持续组织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紧盯运行态势和变化,针对新开航线、冬春换季、风切变、鸟击等各专项风险,制定发布C919机型的27篇航线运行风险分析与管控,21篇各类安全风险提示并持续更新。


随着不同技术等级的飞行人员持续进入,为有效避免在座机组成员对标准喊话和标准操作程序执行程度可能出现的偏差,从CRM和航班人员科学派遣的角度出发,制定发布第二版《C919飞行部机组派遣规定》,逐步形成技术等级派遣方面的管理体系,提高航班派遣审核效率,利用精细化航班管理实现了飞行人员“经历+能力”双提升。修订完善了《C919飞行部干部值班管理规定》,要求值班干部掌握每日航班安全运行总体情况,敏锐发现航班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协调本部运力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和航班突发事件。与运控、机务、乘务等兄弟单位紧密联系,通力协作,打造“全链条”运行模式。

严谨,细致,实干

“训练是安全的基石”,从严从实抓训练,C919飞行部精益求精。C919各项训练工作在飞行部、公司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有条不紊进行。通过飞行部、飞管部、研发中心三方联合工作机制一体化推进C919机型飞行训练标准体系建设,将C919飞行部飞行训练标准作为行业标准来制定和推广;深挖带飞资源潜力,强化资质标准管理,优化飞行训练流程。2024年累计完成50场圆梦大讲堂,超1500人次参加。


深入了解分析C919机型特点与运行需要,确定飞行员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心理素质等要求,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高匹配”C919飞行员模型,以选拔与C919高度匹配的飞行人才,是C919飞行部的树人之道:根据空客、波音飞行员的技术背景、经验和阶段,分层分别制定个性化的转机型培训流程,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模拟机训练和实际操作训练,以提高对新机型的适应性和熟练度,确保转机型人员适应新的运行要求;在完成需求分析和人才标准制定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入门筛选培训,确定培训预期效果,确保培训质量达标,按计划选拔出优秀C919机型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优秀人才的输出;三是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持续评估和改进机制,优化筛选和转型培训流程。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确保C919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有效性与可复制性,通过完善的培养计划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C919机型人才的复制输出,虽要“飞得高”,队伍建设却始终“落地”。

用心,立志,敬人

C919大飞机作为“国之大者”“企之要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传承和发展航空报国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C919飞行部通过严抓航班运行四个阶段的规章落实,严抓飞行人员驾驶舱行为规范,坚决打牢建队初期的作风根基。常态化抓好纪律教育、家风教育、警示教育,教育督促党员队伍在航班生产、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品质,筑牢廉洁根基。高度重视改装期间的纪律和规矩。

C919飞行部兼顾思想引导和问题关怀,以心换心,为深入推进关爱一线员工,领导干部切实发挥“头雁”作用,践行“对党忠诚、严谨务实、敬业奉献、安全精飞”的队训精神,在航班量大时带头执飞时刻较差的航班,平时带头尽职责、强作风、树形象,带头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和手册要求,带头参加培训和学习。


人民的飞机,装着人民的心意。C919大飞机商业运营一年多,但国人对于国产大飞机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许多旅客不远万里,为它而来。每段旅途C919机组都会收到来自飞行爱好者独具匠心的“巧思”——飞行日志、手写信、简笔画、明信片还有飞机特写……商业运营以来,飞行机组收到了百余封乘客的信件,寄托着乘客朋友们对国产民机的未来的殷切祝福和希望。

技精业勤的火焰焊匠

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手工焊班长 殷存柱


静气凝神,胸中有乾坤,

俯仰动静,质胜方寸间。

一把焊枪,一双巧手,

弧光闪耀,焊花飞舞。

精通、精湛、精准,

乐业、敬业、专业,

须臾不敢停歇,

毫厘不能差错,

以“零”缺陷标准,

捍卫百分百安全。

一腔热忱,

浇灌核电靓丽之花,

一片匠心,

书写技能报国之志。

央/企/楷/模

殷存柱,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公司手工焊班组长。在机械化、自动化焊接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手工焊作为焊接技术基础中的基础,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带领班组成员出色完成了世界首台“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福清五号机组)、全球首台“国和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示范工程一号机组)等一大批核电主设备的制造任务。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扎根焊接岗位17年,用匠心焊接大国重器,完成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 CRDM管座密封焊20余台,完成了反应堆筒体径向支承块组焊10余台、及多台专项核电产品关键部件焊接任务,为促进核电制造核心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



于机器不可达之处,以双手挑战极限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一直被誉为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皇冠产品,直径近6米、长度达10米,整机重近400吨。12个整体锻件和89根CRDM管座需要逐一焊接,每一道焊缝都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代表着国家重型装备焊接的最高水平。有些特殊的焊缝,机械工具无法探入,这时候,这个庞然巨物所能依靠的,只有人的这双手。

直筒型的CRDM管座要贯穿圆形顶盖组件进行密封焊,管座密封焊的焊缝结构为不规则“J”型焊缝。焊接材料为镍基合金,且需多层多道焊接,其角度越大焊接难度越大,极其考验手工焊操作者的焊接水平。在中国一重专业化的核电焊接团队中,殷存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越是难度大的产品他越愿意挑战,在不断学习提升、摸爬滚打中,练就了精湛的技能水平,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已成为“J”型坡口手工密封焊接的不二人选。


其中特种小型反应堆的顶盖较小,内侧整体是一个平面,采用氩弧焊焊接,作业时只能跪在里面,当时班组还承担着其他重要工作,人员分流,原本应由三个人三班倒的工作,只能由两个人进行大班作业,工作时长和工作量都大大增加,他和另一名组员须长时间跪在里面,把膝盖跪肿了,手上却不容有失,他们没有怨言,不仅提前2天完成任务,且探伤一次合格。

于“不可能”之内,用匠心攻坚克难

在进行防城港4号项目稳压器电加热器套管“J”型坡口密封焊接任务中,要面对一共108根不锈钢小管内径23.6mm,焊后要求22.7mm铜棒检测,单边0.45mm的间隙;防城港3号机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在过渡段与径向支承键组焊过程中,首次焊接新项目,对径向支承键的焊后位置度要求很高,且全部采用镍基焊材进行焊接,要保证单边在1.5㎜以内,该项目的径向支承键体积大,厚度达240㎜,长度近500㎜,而且在装配过程中只能保证变形量在0.5~1㎜之内,只剩下不到1㎜的量由焊接控制变形……这些仅仅写在纸上就让人望而生畏的“不可能”的要求,是殷存柱和他的班组匠人精神的注脚。


人们夸赞一位好的工匠常说“埋头苦干”,但在埋头苦干之外,殷存柱和他的班组也抬头思考,向方法求索。新型第四代堆预埋件作为该堆型主容器的底部支撑,是该堆型主容器稳固放置和平稳运行的基础,其结构稳定性不容有差。预埋件全部由不锈钢制成,属于结构件,体积大。焊接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在保证局部焊接变形可控的情况下进而满足总体尺寸,这对于焊接的精细程度和稳定程度,以及各局部间的调整可控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殷存柱带领班组刻苦钻研,在吃透图纸的前提下,反复校对各方尺寸,在确保每条焊缝质量及尺寸的情况下,宏观考量其它部件的要求尺寸,摸索出了一套“局部击破、全局考量,以点保面、以面校点”的工作方法,并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也为该堆型后续生产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于平凡日子里,以责任汇聚力量

多年来,殷存柱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以身作则,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借助“导师带徒”的平台,将所学、所思、所想、所总结,倾囊相授。在同事眼中,他永远是一名好“老师”、好师傅。在公司全面提速、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为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生产遇到重重困难时,他常主动留守生产一线,在生产现场吃、住,晚上工作到9点多,使生产有序进行,由于现场住宿空气潮湿条件有限,他还需忍着皮肤的病症工作,但他说能为“国之重器”奉献自己的力量,打造中国靓丽的核电名片,他感到荣幸和自豪。

用创新守卫核电安全的追梦人

中广核运营公司发电机检修工首席技师 王建涛


二十八载春秋,

你扎根一线、初心不改,

一百六十九项专利,

你自我超越、追求卓越。

从中专生到清华博士生,

你手执创新之笔,

在自主研发的知识海洋中锐意驰骋。

从检修专工到首席技师,

你秉持工匠之心,

在核电装备的技术天地里默默耕耘。

你用行动生动诠释,

追梦人,永远不停步!

央/企/楷/模

王建涛,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设备总责工、领军人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他七年磨一剑,开发出关键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发电机不抽转子检修机器人,获评“2023年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从事核电检修的28年间,王建涛填补了数十项国内外技术空白,他用创新守护核电安全,用发明推动我国核电发电机检修走向世界一流。


从青涩中专生到行业领军人的逆袭之路

1996年,王建涛中专毕业,以全年级排名前三的专业成绩,成为学校当年唯一被大亚湾核电站录用的毕业生。

在那个中专学历也是“香饽饽”的年代,王建涛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短板,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英语。当时大亚湾多数设备都是从法国、英国进口的,甚至桌上的办公电话、厕所的马桶、路上的下水道盖子都全是英文。“中专学的英语本身就很浅,面对满是英文的手册,根本就是看天书。”王建涛回忆道。

面对这样的窘境,王建涛抓住了当时公司开办免费英语培训班的机会。每晚7点到10点上课的培训班,王建涛连续报名参加了三届。到2000年,在担任核燃料装卸系统调试负责人助理的时候,王建涛已经能和法国的调试负责人无障碍交流。2018年,美国电力研究院召开年会,他已经能用英语进行半小时的学术报告。

在学习这件事上,王建涛始终有一种“紧迫感”。一开始是为了弥补学生时代知识储备的不足,希望赶上优秀同龄人的脚步,而在深入核电检修领域之后,王建涛对持续学习的目的有了更明确、更长远的看法:“能解决多大问题,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

2019年,王建涛考取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开始了博士课程的学习。2021年,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王建涛荣获我国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素来也被誉为“工人院士”。这位曾经青涩稚嫩的中专小伙,或许并未设想过这样的未来,在一条“肯学、肯干、肯钻研”的进阶之路上,他完成了从中专生到“清华博士”、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工人院士”的成长与蜕变,成为核电汽轮发电机检修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用“悟空”闯出智能化检修新时代

在核电发电机检修过程中,抽转子作业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解体检修方式需要拆除大量设备,且转子重233吨,长15.38米,与定子的最小间隙仅0.05米,抽转子作业对起吊操作技术水平和协调配合要求极高,稍有磕碰就可能造成数以亿计的损失。

这些年来,王建涛带领发电机检修团队想方设法通过优化检修窗口、做好缺陷预案等方法,提高检修作业的安全质量,但抽转子作业的存在依然没有使发电机检修工作的风险得到实质性降低,于是王建涛萌生了不抽转子,而是发明一个小型特种机器人,像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沿着发电机0.05米的缝隙爬进发电机内部完成试验和检修工作的想法。

但在考察了国内外电厂发电机检修现状之后,王建涛团队发现,他们设想的这种机器人只有国外才有,而且外方只租不售,用一次的租金就要近百万。对此,王建涛的态度是:“再难也要办。国外能搞出来,我们也一定能。”


他查阅大量机器人相关的资料,在脑海中勾勒出属于自己团队的机器人——“悟空”的雏形。模型用笔画编程从头啃。经过两年多的模型试验,王建涛和团队带着第一代“悟空”来到真正的发电机前进行试验。然而,在模型上运行得无比顺畅的两根主钢缆,到了真发电机上,竟像麻花一样紧紧拧在一起。在寒风凛冽的冬日,王建涛和同事们忙活一个通宵,连一个完整的试验都没做成,只收获了105条待改进事项。

经过半年“死磕”,王建涛团队的“悟空”2.0再次铩羽而归:在中段90度方向出现了无法克服的下垂,现有技术根本无解!不过,积累的经验和数据都还在,通过改变思路,调整方向,经过300多个日夜的奋战,2022年5月,机器人“悟空”3.0顺利完成所有检修任务。作为国内首个核电厂发电机不抽转子检修智能机器人,“悟空”单次应用缩短检修时长40小时,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在核电发电机检修技术的新突破。远超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程,没挡住取真经的“斗战胜佛”。

以发明创新让技术进步“停不下来”

“发明创造”可以说是解码王建涛28年核电检修生涯的重要关键词。检修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性强,上次怎么干,这次就怎么干,下次还这么干。但王建涛一直希望,“下次要比这次好”。

发电机定子线棒吹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没有专用工具,传统方法需要4人24小时倒班完成线棒的吹干,效率低,人员累。王建涛特地请同事用透明的塑料做了一个筒状的模型进行测试,反复地尝试三种不同的吹扫方法。当发现利用气压将水吹出这种方法效果显著之后,王建涛抓紧制作了一套带有两进、两出控制阀的吹扫装置,在大修里一用,果然比原来快很多,但美中不足的就是工作负责人要全程盯着压力表防止线棒超压,于是王建涛又设计出一个自动模块,将吹扫装置升级成了“自动化吹扫装置”。这个装置10年内经历了5次迭代,将原本耗时15天的线棒吹干工作大幅缩短到7.5小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单次可节约90个工日和7天工期。


2023年,大亚湾核电站三十年大修发电机内定子升级改造项目决定进行自主实施,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接到这个任务的王建涛不敢怠慢,因为他很清楚,以往同类工作,需要聘请国外专家,费用高达数千万人民币,如果我们自己“行”,那不仅将显著提升发电机检修队伍的水平,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的王建涛带领团队,联合国内厂商针对内定子升级改造4项关键工艺开展科技攻关,完成攻关行动500多项,攻克了全部技术细节。在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大修实施期间,王建涛带领团队连续100多天扎在现场,解决各类缺陷50多项,在国内首次自主完成了GEC全速发电机内定子升级改造,机组至今平稳运行。

楷模树模范,

榜样有力量。

“央企楷模”的动人事迹,

将激励引导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

积极践行榜样精神,

以实际行动奋力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祝贺,学习,致敬!


———— /END/ ————

责任编辑丨程镜睿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