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2024年威海民政事业“答卷”,一项项荣誉绘就的幸福场景,托举起民生福祉的温度——
争创了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等4项国家级试点、7项省级试点
乡村道路命名工作指引入选民政部政策创新交流展示名单
3项工作经验入选民政部典型案例
9项工作经验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在全省民政会议上作为4个市之一作典型发言
13项经验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
2024年以来,威海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工作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弱有众扶”,点亮困难群众新生活
威海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联合海马集团开展“海马·自由呼吸”氧疗康复项目。
“现在憋得难受了在家里就能随时吸氧,省了去医院的麻烦,还不用花钱,我觉得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威海高区初村镇低保对象王先生多年来饱受肺部疾病折磨,曾经对经济拮据的他来说,前往医院氧疗是笔沉重的负担。日前,在一次走访中,当地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随即对接威海市慈善总会与爱心企业,通过“海马·自由呼吸”困难群众氧疗康复项目,为王先生免费安装了呼吸机,还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回访,指导他正确使用设备并进行康复训练,“自由呼吸”提升了王先生的的幸福感。
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是及时发现困难群众需求的前沿触角,也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桥梁纽带。目前,全市72个镇(街)依托镇街社会组织联合会,全部成功搭建起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
“在困难群众申请低保等救助时,驿站工作人员同步介入,现场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困境与个性化需求,然后依据前期精心构建的涵盖疾病治疗、残疾康复等8大维度、52项困难状况及服务需求评估指标,精准分析家庭状况,将信息迅速反馈至有帮扶能力的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威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方会围绕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帮扶项目,涵盖生活保障、卫生清洁、健康照护、支持提升、资源链接5大类20小项个性化服务,为他们送上精准、高效、暖心的救助帮扶,让“温饱救助”稳步升级为“温暖救助”。
社会救助的升级,源于威海民政部门对困难群众需求出现变化的准确把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困难群众的需求已经从往昔单纯的衣食温饱等物质需求,逐步向‘物质+服务’多元需求转变。威海创新探索慈善赋能新模式,救助工作稳步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军表示。
威海市各级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以遇困群众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在现有政府兜底保障政策之外,制定慈善帮扶项目,先后打造了“阳光洒满窗·家家悦”关爱行动、“威高·安心生活”卫生用品捐赠、“海马·自由呼吸”长年卧床困难群众氧疗康复等品牌项目30余个,全力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品质。2024年,威海民政和慈善组织通过创新服务类社会救助制度,强化与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健康管理、照料护理、精神慰藉、技能提升等一系列个性化帮扶服务,累计支出慈善款物4317万元,帮扶3.95万人次。
“老有颐养”,托起幸福夕阳红
威海七福护理院的养老护理员在陪同认知障碍老人做游戏。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近日,一首首经典红歌从威海七福护理院四楼认知障碍护理专区“记忆家园”传来,参与合唱的老人们精神矍铄,歌声嘹亮。
这处“记忆家园”布置得“别有用心”——怀旧物品墙上,老式收音机、手摇式电话机、镂空热水瓶罩等老物件格外醒目;每个房间门口都贴上了色彩鲜明的水果标识贴,成为老人记住并找到自己房间的“好帮手”……“老人们患有不同程度的‘阿尔茨海默症’,我们采用了音乐疗法、怀旧疗法、娃娃疗法、心理疗法等专业照护干预的方式,延缓其病情发展,提高认知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七福护理院院长刘长虹介绍。
面对老年群体中的认知障碍患者,专业照护力量不足成为困扰不少家庭的一道难题。2024年以来,威海市将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纳入市级重点民生实事,威海市民政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出台《威海市养老服务补助实施方案》,对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床位建设补助条件、补助标准等进行明确,在13家养老机构设置认知障碍专区、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455张,将认知障碍的专业服务触角将延伸到百姓家门口,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照护服务。
在进一步提升认知障碍老人专业化照护服务水平的同时,威海民政部门聚焦“老有颐养”,推出系列务实举措,托起幸福夕阳红。
——与卫健、残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威海市特殊困难老人分类分级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特殊困难老人分类分级探访关爱机制,扎实开展特殊困难老人探访关爱和服务照料工作,打通了服务特殊困难老人“最后一米”。
——新增老年餐桌28张,累计建成城乡老年餐桌1094处,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门口吃上“一餐热饭”。相关经验入选2024年全国老年助餐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座谈会典型案例,入选首批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攻关任务“揭榜挂帅”项目。
——养老人才队伍不断建强。与2所院校签约共建养老服务专业,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704人次。成功举办第七届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承办全省养老服务人才政校企培训班、全省养老机构院长培训班。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于军表示,“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威海市各级民政部门将继续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健全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网络,努力让每一名威海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按需落子”,社会服务提质增效
乳山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为新人主持颁证仪式。
“虽然是周日,但威海市民政局出台了结婚登记‘天天办’的新政策,我们通过网上预约,成功拿到‘红本本’,真是太开心了。”日前,在乳山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市民王女士与从外地回来的男朋友赵先生成功登记领证。
婚姻登记遂心愿,源于威海市民政局全面深化婚姻登记“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针对群众所需所愿,威海市民政局着力解决难点堵点,把“问题清单”变为“改革清单”,通过推行结婚登记“天天办”、预约服务“随时办”、外地户籍“跨域办”、电子证照“码上办”、信息查询“网上办”、登记仪式“特色办”、婚育户口“集成办”等七项改革用心办,让婚姻登记更省心、更暖心、更有爱心。2024年威海市共办理婚姻登记14911对,其中周末和节假日办理婚姻登记285对。
2024年,在全面深化婚姻登记“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同时,威海市民政局全面聚焦群众需求导向,创新工作举措,不断优化提升基本社会服务质效。
——优化殡葬服务举措。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全年拨付3000万元,全面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推行绿色殡葬理念,海葬数量今年增至484例;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海葬、树葬、壁葬和不保留骨灰的给予800元和1000元奖补,2024年共发放生态安葬奖补资金1800多例,厚养礼葬、丧事简办蔚然成风。
——地名文化传承保护。联合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设立地名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与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市文联等建立合作,设计“齐风鲁韵 威震海疆”地名工作品牌标识,并在全省率先举行地名工作品牌发布仪式。印发《威海市“乡村著名行动”村内道路命名工作指引》,提出七步工作法,规范命名1300条乡村道路,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
荣成市民政局打造“威海红帆·春禾向荣”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有需要的群众进行居家安全改造。
——规范社会组织有序运行。全域创建“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党建品牌,支持47个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按需开展“微爱安居”“社邻善治”等公益活动1.2万余场次,全市培育“困境老年人探访关爱”“童心童行”等特色服务项目144个,孵化社区社会组织183家,服务群众16.95万人次。联合社工部等部门开展清理社会组织评比表彰、节庆展会论坛治理、“规范化建设年”等专项行动,持续规范社会组织运行。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全市331家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会费779万元,参与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22件,调解行业纠纷488次,帮助招商引资项目落地27个、达成意向3.14亿元。全市开展社会组织执法抽查113家,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2家,引导注销、责令改正、撤销登记社会组织163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儿童主任向辖区少年儿童讲解安全知识。
——提升特殊群体关爱服务质量。开展孤困儿童助学工程,为在校就读的69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学年发放1万元助学金。开展亲情沟通、爱心陪伴等关爱服务活动429场,惠及各类儿童6300余人次。对315名困境儿童开展家庭监护评估,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心理辅导等个案服务21次。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免申即享”,保障全市3.92万名残疾人。通过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验收,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全市36家医疗机构、171家养老机构均提供康复辅具适配,每年服务1.3万人次,工作经验被民政部刊发推广。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源头预防和落户安置工作,持续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救助行动,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63人次,落户4人。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威海市各级民政部门将持续锚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保障水平,优化服务供给,奋力推动民政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秦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