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4 年是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50 周年,Cell Press 推出了“全球科学 50 人”(50 Scientists that Inspire)系列采访,介绍了 50 位激励我们的知名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由 Cell Press 旗下各学科期刊的编辑提名,他们的研究和职业生涯推动了创新、跨界、激励着未来的领导者。Cell Press 希望通过这些采访,提供了一扇窗,让人们了解这些科学家的生活和实验室,以及他们对未来科学的希望。

这 50 位科学家中,有 14 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清华大学免疫学家胡小玉、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鲍哲南、武汉大学材料科学家闵杰、西湖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朱听、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学家王佳伟、浙江大学神经科学家胡海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家朱书、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储能科学家孟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学家徐瑞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家吴晨、清华大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家程功、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学家李飞飞、昆明理工大学发育生物学家季维智、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 Broad 研究所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潇。(排名不分先后)

生物世界》将陆续更新Cell对这 14 位华人科学家的采访。

本期带来的是对胡小玉教授的采访:科学就是通过冒险来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science is about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human knowledge by taking risks)。


胡小玉教授,因其在揭示免疫细胞如何对微生物和炎症线索做出反应方面的工作,入选 Cell Press “全球科学50人”(50 Scientists that Inspire)。

胡小玉,在北京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主任。她曾获得国际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学会颁发的 Christina Fleischmann 奖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牛顿高级学者基金。除了在免疫学研究中作出的卓越贡献外,胡小玉教授还致力于为女性科学家发声。

在此次Cell Press的访谈中,胡小玉教授鼓励年轻科学家在研究中勇敢无畏,并强调了在科学界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必要性。

Cell Press:你觉得科学创新是什么样子的?

胡小玉:在我看来,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火花,照亮了未知领域那黑暗而险峻的地带。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对象是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弄清楚事物为何如此运作,这尤其令人着迷。

谈到免疫学这一领域,创新意味着要理解免疫细胞或分子在其原始进化背景下的基本功能,或者尽可能接近这种背景。这些基本功能或机制更有可能在各种特殊情况下都成立。鉴于免疫学与人类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该领域的创新可谓一举两得:它既满足了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求知欲,又推进了我们对如何更好地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患者的了解。

Cell Press:是什么激励你成为一名科学家?

胡小玉:在确定从事研究工作之前,我曾探索过几条职业道路,包括医学和制药行业。这就像侦探故事里说的那样:当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选择,剩下的就是真相

免疫学吸引我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所有生物都是地球生态系统漫长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瞬间。例如,任何物种当前形态的免疫系统都是数百万年与环境微生物共同进化的累积结果。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并非为适应都市生活而形成,它或许更适合应对洞穴或狩猎采集生活中的挑战。

最终,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能沉浸在科学之中。它给我带来了急需的心灵宁静、思想自由以及一种冒险精神。

Cell Press:在你的职业生涯或科研生涯中是否遇到过障碍,你是如何解决的?

胡小玉:作为一名女性从事科学研究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我绝不会粉饰自己的经历,将其描绘得过于美好。事实是,我一直在努力,目前仍在努力,而且很可能永远都在努力,以适应那些由男权制规范主导的社会,而这些规范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科学探索推崇独立、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品质与这些文化中对女性所期望的顺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事科学研究的女性往往需要花更多时间解决科学问题,花在自我宣传上的时间则较少。这种情况在亚洲尤为明显,在亚洲,女性科学家为了能够独立工作并追寻自己的科学梦想,不得不奋力抗争。男权制的影响如此广泛,以至于大多数男性(还有许多女性)都毫无质疑地接受了这些规范。那些背离男权制规范的人会被贴上异类的标签,并受到审视和孤立。更糟糕的是,科学界中的性别不平等很少被视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它依然是那句老话所说的“房间里的大象”,被大多数人视而不见。

即便在亚洲国家争取科学领域的性别平等看似一场必败的战斗,但投降绝非选项。我们会继续书写、发声、行动并相互支持,怀着一丝微弱的希望——希望未来的亚洲女性科学家不必再承受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她们应当能够尽情享受科学发现带来的喜悦,并因他们非凡的努力和才能而受到科学界的认可。

Cell Press:你对想要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胡小玉:过去十年间,我合作过的许多学员都非常聪明、能干且知识渊博,往往比年轻时的我处于类似职业阶段时还要出色。然而,我痛心地看到,许多这些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的潜力被一种规避风险的心态所压制。这种心态有时来自他们自身,有时则来自他们周围的人。结果,他们把大量精力花在能产生可预测数据的“安全”项目上,而非及时且重要的问题上——这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初衷。科学研究在于探索未知,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指导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激发学员的潜能并增强他们的信心。我的目标是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像其他人一样解决该领域的关键问题。我鼓励我的学员以及所有早期职业科学家要勇敢无畏,并且要知道,拥抱风险永远都不会太晚

https://www.cell.com/news-do/50-inspiring-scientists-jia-wei-wan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