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孙卫东博士16岁时的亲笔字迹!能否看出他的性格呢?
这是39年前,他赠予同学的寄语,钢笔书写,写在一本书的扉页上,用的竖排格式。
寄语如下:
赠给XX: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同学卫东赠
1985年3月21日
泛黄的纸张,极有年代感,有人说,连那个时代的字迹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
少年孙卫东的字体整体结构流畅,每个字大小基本均匀,即使有个别字小一点,他会用下一个字的笔画形态去补足它,使之和谐相生,整体美观。
那时他才16岁,笔迹稍显稚嫩,但写得相当不错了。
字体也并非龙飞凤舞,也非中规中矩,他似乎在飘逸和规则间行走,找到一个中间状态,不会完全我行我素,狂放不羁,也不想墨守成规,一板一眼,死守规则,所谓中国人推崇的中庸之道吧。
那个年代,16岁,一个乡下孩子,没有书法培训,大概是靠自己琢磨练习吧。
那时孙博士刚进复旦大学少年班,正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翩翩少年郎。
那时,他是家里和村里的骄傲。
那时放暑假,他一个人在屋里看书入迷,外面突然疾风骤雨,淋湿了屋外晾晒的玉米,他浑然不知,徜徉在字里行间,痴迷如醉,忘了爸妈交待天气突变要抢收,结果玉米“泡汤”了,后来他们回来嗔怪了他一番,再之后,孙卫东疾风骤雨里痴迷读书忘了抢收粮食的事,被村人传为佳话。
可见,小时候孙博士就酷爱读书,所以爱屋及乌,他会赠予同学书籍,而不是别的,说明书在他心中的份量,并题上“书山有路勤为径”的诗句,也希望同学钻研知识。
这句诗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大家都耳熟能详,孩子们都能背诵,记得小学时,教室里贴了这样勉励的标语。
不知道孙博士送给同学的是本什么样的书,是物理学书籍呢,还是修心养性的文学作品呢?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据说孙博士的爸爸也爱读书,所以对两个儿子冀予厚望。可是,孙博士20多年前返回家乡,再次踏上美丽国的土地后杳无音讯,让孙爸爸在50多岁就郁郁而终。
而那时,孙博士正在大洋彼岸被抑郁折磨着,出现幻听幻觉,时而清醒,时而迷糊。
孙博土后来儒雅的气质和修养应该多来自于书本。
他温文尔雅,礼貌待人。
他耐性十足,懂得倾听。
他不说别人的坏话,不批判任何事。
他好像对这个世界没有意见,他只在物理的科学世界探索。
他说中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美丽国也是。
他只想做好自己,从不怨天尤人。
但就这么一个不道人间是非,携两袖清风,行自己路的人,还是遭遇了厄运。
他承受命运的打击。
39年了,回望,纸页上的题字已泛黄了,时间里藏着一位命运的卜算师,站在昨日之门,你永远不知道他会把你推向何处。
那个仗剑天涯的翩翩少年郎孙卫东,那个衣衫褴褛手捧一杯咖啡抵御命运袭击的孙卫东,那个如今暂居小屋一隅疗愈心灵创伤的孙卫东,以及那个未来轮廓朦胧不清的孙卫东,数帧画面交叠在一起,命运的经络如何把他们串联起来的呢,或许,我们永远窥探不了完整的秘密。
时间的书页翻过了一章又一章,它赐予苦难,赐予飘泊,也赐予幸福,赐予安宁,我们嘅叹命运的无常,来看孙卫东博士现在的日常吧,
澎湃新闻报道
在复旦大学校友会为他租的小公寓里,他除了看一些感兴趣的书,还玩Ipad上网冲浪。他浏览英文网页,世界景象尽在呎尺,一手掌握中,他喜欢这种感觉。朱峰曾问他,地球被原子弹毁灭了怎么办?孙博士说,可以移民到其它星球,不过,他相信地球不会毁灭,有一天,人类的智慧可以发明一个按钮,像玩电动玩具般把它操作起来。物理的世界真是充满神奇的想象。
友人来访孙博士,桌上有书籍、魔方
孙博士网上冲浪
孙卫东博士还在校友会帮助下学习煎鸡蛋煮面条,自煮早餐,学习这样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向自食其力方向迈进。
此外,孙卫东博士的一大户外爱好就是到纽约街头闲逛了,这或许是流浪时的习惯召唤他,也是内心的需要,想接触外面鲜活的世界,他一直保有参与其中的热忱,即使他生了病。
“叮铃铃”,骑上我的小毛驴,今儿,孙卫东博士要去逛街了!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孙博士一早醒来,眼一睁,腿一迈,出门溜弯儿,赶了个大早。
前面,法拉盛唐人街的华人面孔好是亲切呀,数分钟后,他将成为万万千千人中的一员。
当然咯,毛驴是想象中的毛驴,不过,看孙博士走路带风,比毛驴也差不了多少。
今天纽约零下温度,寒风嗖嗖,阻挡不了孙博士每日赶集的热情,去熟悉或陌生的街道转悠转悠,就像去约会一个老情人。
孙博士穿过一个地下通道,穿堂风吹过,寒潮来袭,仍然许多人摆摊营生,向路过的人兜售生意。
路过的人都穿着厚棉服或羽绒服,把风帽系紧了,捂得严严实实。
有个亚裔妇人推着轮椅,嘘嘘喘气,车上坐着一位残疾的长者。
有个年轻的华人兄弟戴着帽子,从上裹到下,直直立得像块长石头,在天寒地冻的街头卖保温杯。没人问他生意如何,站立了多久,
另一边有人摆卖帽子和毛巾,都是应季适用的小用品,摊主瑟缩在角落。
生活不易呀!
孙博士深感自己的幸运,大步流星向前,那里藏着一个秘密,是的,融入热闹的人群中,在街上晃悠晃悠,轻松闲逸,这里看看,那里停停,昔日朦朦胧胧的记忆、眼前新鲜可感的现实、未来隐隐绰绰的希望交织,像翻腾的海水一浪滚过一浪,任它起起伏伏,随遇而安,大脑神经修复得很快,他从未感觉这么轻轻松松的幸福。
孙博士自小一直读书,到博士做助教,到博士后做研究,直至到华尔街的高强度工作,神经一直紧绷,以致生病,他需要长长的休息。
就像网友说的,潮起潮落人聚人散,这就是定律。简而言之,大胆自己的能力,谨慎所处的环境,是一门需要修炼的学问。天才专注,常人碌碌!愿博士在关心和帮助中专注地学习,温暖地生活,好事多磨,祝孙博士早日恢复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