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平帝刘衎康陵

今年是公元2025年的1月23号。其中的“公元”,指的就是一种纪年法;纪年法就是给年份起名的方法。

所谓公元2025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现在是两千零二十五年;同理,公元前2025年,就是公元元年往前算、第两千零二十五年。这种纪年法,是把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对于我国而言,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平帝的元始元年。

汉平帝叫刘衎(读kàn),9岁登基、14岁病逝;据《资治通鉴》里说,他是被王莽的椒酒毒死。

反映在历法上,耶稣诞生之前的各个年代被称为“公元前”,常用B.C(Before Christ的缩写,意为“耶稣诞生前”)表示;耶稣诞生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

从6世纪到10世纪,这种纪年法逐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故也叫“基督纪元”。再后来,这种纪年法被世界多数国家采用,并改称“西元”,常用A.D表示。

AD是Anno 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其中,anno是含义为“年”的词根,如annual、anniversary等;domini则是“主人”的词根,如dominant、dominos等。


圣彼得大教堂 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纪念碑

后来,随着这种纪年方法的普及,为了照顾到非基督教国家的国民感受,A.D开始改用C.E.(即Common Era,意思为通行年代)表达,B.C也被B.C.E.(Before Common Era)取代。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法源自于西方,是由意大利人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成。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批准颁行了这种纪年法,故又称“格里高利历”。

那么,什么是儒略历呢?儒略历是由罗马执行官凯撒批准、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凯撒的名字是Julian,故称儒略历(Julian calendar)。

当时的这个历法,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这与现在通行的公历非常相似,主要差异在于对于闰年的处理上。

在儒略历时代,天文学家观察到一年的时间是365.25日,也就是说,每四年就会出现一天的差异;这个差异,即“日历漂移”。这个误差看似很小,逐年累计就会很大。为了让日历与地球绕太阳转的周期相等,闰年被发明出来。每隔四年,就在二月份加一天、变成29天,当年变为366天、从而与地球公转周期“补齐”。

计算闰年的规则是:非“世纪年”年份(每100年一个世纪),只要年份数能被4整除就是闰年;如公元2020年能被4整除,就是闰年。世纪年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比如公元2000年是“世纪年”,且能被400整除,所以是闰年;下一个世纪年2100年不能被400整除,就不是闰年。

后来的天文学家,进一步观测一年为365.2425天。这样,尽管误差更小了,但仍然还有麻烦。若按原有的儒略历,误差累计约128年就会误差一日;具体说来,从公元元年开始算、到罗马教皇格列高利颁法执行“格里高利历”的1582年,差异已达10天!


平年和闰年

按照儒略历,1582年的春分(vernal equinox)为3月21日;但由于这个差异,日历上已到春分,但实际春分还差10天。

春分是我国二十四节气里一个,在西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吗?是的。春分不仅会影响农事活动,还是基督教重要的节日“Easter Day(复活节,春分后第一个周日)”。耶稣复活的日子,岂能在日历上漂移?于是,意大利人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进了儒略历,并得到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的批准颁行。

格里高利历开始实行时,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将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直接改成10月15日,中间10天被删除,就此拨乱反正。

时至今日,太阳的平均回归年被精确计算到了365.242199074日;存在的误差,要累计8000年才会差一天;于是,这个差异就被人们忽略不计了。

最后,说一下2025年有多少天吧:首先2025年不是世纪年,然后2025也无法被4整除,所以2025年不是闰年,只有365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